伤仲永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随笔,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悲剧,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叙事有详有略,说理言简意深。“借事说理”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2、本文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仅用了150多字,议论部分也不过70多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如“忽啼求之”,“忽、即、立就”这些字词都极其简洁而生动。
3、另外,本文语言平实,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在文章最后一节,更是集中体现。
二、说教法(关于这堂课的教学)
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学习,比较枯燥,学生遇到的困难也会多一些,学生一般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太感兴趣,或者有畏难情绪。
如果用传统的串讲式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用笔记,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课后再去背,学生一定会更厌倦,学生几乎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一)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理解。
1、自读质疑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自主学习,激发主体参与意识,培养质疑精神。
2、交流解疑
着力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旧知,联系生活体验来推断文意,理解词句。“猜”和“推知”是阅读文言文的重要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文言文字词方面并不难翻译,字面意思挺简单,但学生就是看不懂文章的内容,理解不了文章的主旨。什么原因?这里不仅仅只是字词障碍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不会根据具体的语境、联系上下文、勾联已积累的知识来推断或猜读文章的内容。
当然一些重要字词的积累还是必要的。这一课一个重要语言知识就是意动用法。
(二)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理解
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理解,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仲永是神童表现在哪里?仲永的悲剧责任由谁负?王安石怎么看?
三、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
1、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着重引导学生读出句子节奏,读出初步理解,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
2、读出语气,体会感情。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3节,抓住4个句来语气词,辨析不同的语气,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议论的观点。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
1、为了加深学生对“指物作诗立就”的理解,引入了《咏柳》《咏鹅》这两首咏物诗。
2、创设“邑人对仲永父亲如何劝阻”的情境,意在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3、最后一个“记者采访”,让学生在生活中体悟后天学习的重要。
【伤仲永说课稿】相关文章:
1.伤仲永说课稿
2.《伤仲永》说课稿
3.《伤仲永》说课稿
4.《伤仲永》说课稿
5.精选伤仲永说课稿
7.伤仲永说课稿课件
8.伤仲永的说课稿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34257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