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歌教学反思
有人说,教育是一堆细节,教学细节往往能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这里我就对《水乡歌》一课的教学作如下反思:
一、精彩的细节,来源于精心的教学设计
细节与整体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两者是互相依赖又互相牵制的。正如古人所说的:“聚沙成塔,汇水为渊”,多个细节能够组成一个整体。而设计好的一些细节也应该放在学习整体中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我们设计任意一个“细节”,体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想法、一种理念。理念是细节的升华,而细节则是理念的具体操作。
设计1:
在学习了1、2两小节,我设计了仿写环节。
水乡不仅说多,船多,物产多得也数不完,你瞧——(PPT)
(藕多、鸭多、菱角多……)
你能学着说一说吗?
如:
水乡什么多?
藕多。
千支藕,万支藕
装满一篓又一篓。
水乡什么多?
藕多。
千支藕,万支藕。
装满一篓又一篓。
营养丰富又可口。
反思:《水乡歌》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诗歌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每小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是一篇训练朗诵的好材料。其实让学生读读背背即可,动笔写,反而写不出诗歌的美。
设计2:课后作业
收集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举行一次诗歌朗诵会。(你也可以试着仿照课文的样子自己写一写哦!)
反思:第一课时,课文还没有背诵,安排这样的课后拓展,显然是不合适的。把字扎扎实实地写好,把文读好、背好,这样的目标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体现的很不够。
二、精彩的细节,来源于精心的提问
“发明千万法,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首诗不仅强调提问的重要性,更强调了提问的技巧。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问题设计得好,教学环节会一环接一环,层层递进,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问题设计不当,就会造成过程零散、脱节,启而不发,变成教师毫无价值的自问自答。
提问的有效性
设计3:教学课文前,我设计了同桌互相检查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反思:在同桌互读之后,我的`问题是“你觉得你的同桌读的怎么样?”孩子们的评价要么就是“好”,要么就是“不好”。这样的提问和评价效果在哪里,学生在读课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能很准确地展现出来。
三、精彩的细节,来源于生成资源的捕捉
叶澜教授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生成点”,它可以是意外的资源,也可能是错误的资源。教师要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设计4:
教学“白帆片片像云朵”
片片:观察一下这个词,你有什么发现。
(叠词,说明帆的数量多。前面也有一个这样的词,你找到了吗?)
如果说水乡的荷花多?荷叶多?螃蟹多?
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
比喻句,把白帆比作什么?
它们哪里有相像的地方?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说的非常精彩。他们发现帆和云都是白色的,都特别多,甚至还有孩子说白帆在水面上慢慢地飘,白云也在天空慢慢地飘。一个“慢慢地”说的真好,如果在此情境下,我如果能够引导孩子再说说蓝天、碧水这样的背景,那水乡的美一定印在孩子们的心里了。
四、精彩的细节,来源于对教学语言的关注
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谚语:“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教师要重视对教学语言的锤炼,要善于组织教学语言,置学生于主体的地位,尽量备详案,使教学有的放矢,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吸引学生。
设计5:
请三位能干的同学读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介绍了水乡的什么?
反思:尽管在课堂上没有说这句话,但是教学设计也是自己平时语言的一种习惯体现。三个能干的孩子读了,那言下之意是不是剩下的孩子都是不能干的呢?
同样,在注重教学语言锤炼的同时,教师也要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中的细节。外出听课,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时,很多教师往往是这样评价的:“这位同学回答得不完整,谁来帮他补充一下?”其实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已经回答出了问题的两个方面,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方面?”我想这样的鼓励性评价能够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然,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绝不是没有原则的说好话,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教师的一种课堂机智,是教学应变和教学能力的体现。
上完一节课,很庆幸有了专家的点评,又有这样一个作业促使自己深入反思课堂。经过一个个细节的梳理,我发现课堂的本质从枝叶的遮藏中显露出来。这节课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我相信,有了这样一个失败的细节分析,促使自己自觉思考、反思,今后课堂定会生成别样精彩。
【水乡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2.水乡歌教学反思
8.水乡歌教案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34245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