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小巷》读后感4篇
《萤火虫小巷》的作者是克莉丝汀·汉娜,该书讲述一对闺密从少女时期相识相知到相伴,以她们之间超越生死、跨越时间的友情和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萤火虫小巷》读后感(一)
《萤火虫小巷》是一本关于友谊的书。友谊的真谛正如这对萤火虫巷姐妹花:塔莉和凯蒂。而我更为欣赏的无关友谊,而是一个人——塔莉。
对于塔莉来说,她的家庭便是她的痛处,陪伴她长大的是她的外婆,而她的妈妈白云则正如她的名字一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后来,塔莉的外婆去世。她才十七岁,遭受了妈妈数次的离弃还不够,上天还要抢走她的外婆,那个可以疼她的人。这份痛苦,她只能一个人承受,因为妈妈不在身边。并且她也不知道该怎么联系上在外旅游的凯蒂一家。
外婆的葬礼。没有人在她身侧。
妈妈?妈妈!妈妈来了。终于有人可以跟自己承受这难以言状的痛苦了。
可是,当她靠近白云时,她才明白,那不过是上天跟她开的一个玩笑。白云一个转身便走了。你能理解那种感觉吗?就像,当你好不容易找了一个港湾可以停靠,一阵暴风雨毁了你所有的希望;亦如你的幻想才刚刚有了雏形,却发现它不过是个泡影。白云,是会飘的,风一吹,它就走了!哪怕“我需要你”,哪怕骨肉相连,又能如何?她知道就算自己用尽全力伸出双手也抓不住任何美好,与其痛苦地质问上苍,是什么夺走了自己挽留的权利,倒不如沉默着,默许一切的不公。
外婆的离世使得还未成年的塔莉不得不进入寄养家庭。而她不愿意。幸运的是,凯蒂一家回来了。并且凯蒂一家也非常欢迎塔莉成为他们家的一份子。“我长大以后要当记者”这是塔莉第一次到凯蒂家时说的话。她还说要和凯蒂上同一所大学,去同一家新闻社上班,成为好搭档。我以为这不过是她的随口一说,然而,我错了。后来她真的很努力,最让我感到震惊的是,这个不同寻常的小女孩竟然写了上百封信给一家新闻公司。我很欣赏塔莉为梦想的执着,可能她真的很想成为一名记者吧,也为不辜负伯母的收留和她对自己的期望。上百封信,这该是怎样的毅力啊!同样是怕会让家人失望,同样是想让家人以自己为傲,而我却不能像她那样执着,也许是我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吧!
自打塔莉上了大学她就一直缠着教授问各种问题,终于她修完了所有的课程,她也如愿进了那家她寄了上百封信的公司,“只要能进来工作,不计一切代价。”这包括泡咖啡、打扫厕所、吸尘,并且没有工资。没错,这样做真的很需要勇气,可是,只要能向梦想靠近一步又有什么关系呢?是的,只要能前行一步就好。后来,她成了炙手可热的记者,虽然为这她挨了一枪,与死神进行了一番搏斗。但是,她成功了!于她而言,这就够了!
之后,塔莉进入了更好的公司,在一个寒冷的早晨,塔莉准备去上班,但因为雪太厚,打不到车,而她在大家都还裹在被子里呼呼大睡的时候,选择了在寒风凛凛的道路上留下她的脚印,以至于在她到达公司的时候公司还尚无一人。也正因如此,她被她的上司提拔,从此她真的成了新闻界的大红人。这便是毅力吧!还有对工作的热情!然而这,足够燃烧整个冬天了!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是的,为了一步步到达她想要的高度,她将为梦想的执着化作上百封信,化作上千个问题,化作上万个可越过的坎,如此,才成就了这样的自己。
即便没有妈妈在身旁,也没有关系,也许正因如此,她才能成为如此优秀的自己。她将对妈妈的.那份思念深藏心底,封藏了一封又一封不知该寄往何处的信。我想,即使月亮有残缺,但它不是还有皎洁的月光吗?有着这月光的陪伴,便不会太悲伤。塔莉,她虽然到达了顶端,但这依旧是她的缺憾。
而她所到达的高度,却是好多人都无法到达的。因为她的执着。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也许当你还在为眼下的问题烦恼时,他人便在想办法了;当你还在抱怨今天天气不好时,他人早已出发前行;而当你还在睡懒觉时,他人就已经奋斗了好久。而我,也会努力,像塔莉一样,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去付出自己应该付出的。
《萤火虫小巷》读后感(二)
“人生是一段孤独旅程,但我遇见了你。你不是我,却又像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这是《萤火虫小巷》里的一句独白。这世界上能理解我的人为数不多,但值得肯定的是一定会有真正理解你的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成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我还没开始阅读这本书时,这一个故事是朋友给我叙述的,那时候没什么深刻的感受,就感觉有点类似于《七月与安生》电影里的故事情节,但当你开始双手捧着这本书实打实地阅读它,它绝对会让你产生强烈共鸣。
十五世纪英国诗人乔治·赫伯特说过:老友为明鉴。而书中主人公塔莉与凯蒂完全印证了这一说法。塔莉,美丽聪明,但行为叛逆,总是人们目光的焦点,但没人知道,她害怕被抛弃,母亲的抛弃,外婆的去世,让她更加孤独,渴望爱与被爱。凯蒂,一个受尽家庭温暖,在母亲的守护下,成为一个中规中矩额乖乖女,但她的内心渴望长大,渴望挣脱。是什么让着俩个性格不同,身份地位也不同的女孩走在了一起?14岁那年,两个完全不同的女孩,在没有萤火虫的“萤火虫小巷”温暖相遇,从此人生有了巨大转变。
深读这本书,我才慢慢知道塔莉的为人,她不像开始说的叛逆,违禁不管,她只是利用这些行为去躲避内心的空虚与寂寞,她甚至会希望能有个像凯蒂妈妈一样的母亲叨唠她。最终,她渴望的得到了。凯蒂将真正的“爱”带给了塔莉,让她开始懂得付出,了解“家”是什么感受,而塔莉丰富了凯蒂的人生,让她看到了生命的各种精彩。她们把自己的爱互相给予了对方,并凝结成为一体,让彼此成为彼此的纽带。
她知道,只要说“我需要你”,好朋友就永远会在。小说中从14岁到40岁,她们互相依靠走过人生短暂而漫长的道路,也经历了嫉妒,愤怒,伤害,憎恨,最终重归于好。
我羡慕塔莉与凯蒂之间那种坚固不裂的友谊,那种相知相惜令人欣羡的友情,是一辈子可想却不能轻易达到的。就像《纽约时报》评价的,也许生命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所以上帝会派给女人一个男人,甚至,另一个女人,这段跨越慢慢岁月的女性友谊再一次验证了罗曼·罗兰的经典之言,谁要在世界上遇到过一次友爱的心体会过肝胆相照的境界,就是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
就是这样,在那个没有萤火虫的小巷,两个女孩的友谊,像萤火虫的微光,却足够温暖彼此一生。同时也让我们读者终生受益。
《萤火虫小巷》读后感(三)
一个家庭幸福,生活甜蜜,却厌倦这种千篇一律的生活;一个被爸妈抛弃,整天光鲜亮丽,却在内心深处渴望温暖。两个来自不同星球的天使,相遇在那个没有萤火虫的萤火虫小巷,从此喜怒哀乐,有你共享。
塔莉一次次被妈妈抛弃,渴望爱又吝啬爱,即使看起来呼朋引伴,即使最后她享誉全国,她仍是一个孤魂野鬼,飘荡在荒无人烟的世界上,倔强、恐惧渗透在她的每个细胞里,幸好遇到凯蒂,给了她一个机会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感受正常家庭氛围的温暖。
凯蒂回归家庭,面对与他恩爱有加的丈夫却患得患失,没有安全感,最初的梦想淹没在家庭的琐碎里,面对每天做不完的家务,操不完的心,当生命在鸡毛蒜皮中逐渐衰竭,当初璀璨的梦想再次发光,她再一次提笔,书写人生,书写对生命的留恋与对孩子深深的爱意。人是不是总是这样,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换言之,在失去的最后关节悔悟是不是也是一种幸运,但愿,活着的每个人,不负时光,体会生命的静好。
全然不同的生活轨迹,在最难熬的关头,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拥抱,或许只是一声轻轻的“我在”,就能在暴风雨肆虐的生命里,开辟出一片灿烂。每一次身心俱疲的时刻,拨通凯蒂的电话,就在那一个瞬间,所有的情绪瞬间烟消云散,或许,这就是好朋友存在的意义,这样的友谊,早已升华成血液至亲方有的情谊,两个生命相互交融,一个眼神就能看到彼此的心底。
看到最后,不知不觉哭出声,人该有多么幸运,从风雨飘摇的青春期遇到一个知己,经历误会,吵架,生疏,和好,循环往复,直到生命的最后关头,还能与她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你就像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拥有我没有的那些特质,我从心底羡慕你,却也努力过好自己当下的生活。
从来没有一本像这样描述女性之间情谊的小说,犹如一汪清泉,缓缓注入我的心田。我想,每个人内心都渴望这样的温情,却在一次次迟疑中错失了机会,面对别人的善意,勇敢一点儿,生命会不会有些许的不一样。
你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你填补我生命中的遗憾、空缺,我羡慕你,却也认真过好自己的生活。
《萤火虫小巷》读后感(四)
人生是一段孤独的旅程,但我遇见了你,你不是我,却又像世界上另一个我。
那天,那晚,那少女明亮如萤火的眸,在夜空中,闪呀闪……
14岁那年,两个完全不同的女孩,在没有萤火虫的“萤火虫小巷”里,遇到了那个和自己有着同样影子的人,至此,一段难忘的友情,流淌在了彼此生命的长河中。
塔莉,美丽聪明,却行为叛逆,是人们眼中的“万人迷”。她一直走不出被母亲抛弃的阴影,更害怕与她相依为命的外婆抛弃她。她渴望爱,渴望归属,渴望温暖和真诚。
有一天,一个叫凯蒂的女孩踏着星光,正式走进了她的世界,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凯蒂,一个中规中矩的乖乖女,有着温馨的家庭,性格温顺,可爱乖巧,只是这阳光的外表下,始终藏着一颗逃离的心。
就是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在人生的漫长岁月中,在相互的交往中,擦亮了彼此生命中最美丽的部分。
从14岁到40多岁,她们走过人生短暂而漫长的路途,走过坎坷而平凡的岁月,历经嫉妒、愤怒、伤害、憎恨,最后重归于好。
从14岁到40岁,两个人的友谊,像萤火虫的微光,却足够温暖彼此一生。萤火虫小巷没有萤火虫,只有无数闪亮的梦想,还有笑泪交织却比星星更永恒的友情。
塔莉知道,只要说“我需要你”,好朋友就永远会在一起……萤火虫小巷,一个关于爱与友谊的故事。
凯蒂和塔莉,世界有你才美丽。愿你读过此书,能收获属于你的阳光,收获属于你的温暖。
【《萤火虫小巷》读后感4篇】相关文章:
7.时光小巷作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3259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