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一文教学实录
教学理念
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特色
图文结合,体味古诗内容;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
教学实录
检查预习导入
生背诵《观书有感》
(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简练的文体易于学生背诵,学生上课前大多已会背诵。)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
生:能!
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
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
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关键部位,既利于识记字型,又利于正确布局书写。)
生默写并自查
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
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
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
生:我知道的。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据老师了解“鉴”在2000年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有5种意思,你怎么一眼就选中了“镜子”?生不语
(引导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犹为重要,这将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再读一下这句。生读后师:读出什么来了吗?
生1:我觉得“鉴”在这句话中应理解为“镜子”。师:你的“这句话”说得好,你会联系句子理解字词了。)
生续说:我看了文中的插图水面比较平静,半亩方塘水平如镜所以“鉴”在这儿应该理解为“镜子”的意思。
师:你不仅能联系句子还能图文结合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可“开”字你们理解吗?
生:当“打开“讲
师:这个老师知道,我是向那位同学学来的(手指先前的同学)
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生试说
指一生说: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查阅工具书,主动收集资料是高年级学生应养成的一种学习习惯。)
师出示: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生: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
生:来回移动
师:能否说成“晃动”?
生:不行,用“晃动”说明方塘里的风太大了。
师:你怎么知道当时风不大呀?
生:上句说池塘像镜子吗?
师:噢!这就叫联系上文呀!
(古诗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会图文结合,联系上下句理解感悟,这是一种阅读能力。)
师:天光哥和云影妹在半亩方塘里手拉手散步,心情怎样?
生:好高兴呀!
师:你怎么知道?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
生:这句中说池塘水很清
师:“渠”不是“渠道”吗?你怎么说是池塘呢?
生:上句写诗人看到半亩方塘水清,所以在问的呀,显然“渠”指的就是方塘
师:诗人问什么呀?
生:诗人在问池塘里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
师:问得好,看来诗人挺会动脑筋的,既然是问话,别忘了问号呦?那么诗人有没有得到答案呢?
(大多古诗都是逗号句号,此处问号有必要作一强调。)
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齐读
师:你知道为什么池塘里的水如此清澈吗?
生: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的。
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生1: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生2: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
生3:水还会被污染。
生4: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
生5: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
师: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老师曾看到过一个小池塘,里面漂满了污物,夏天还有浓浓的臭味,要是诗人看到这样一个池塘,又会写出什么诗来呢?
生思考后急切地动起笔来。
师选择一生习作,投影出示
观塘有感
陈桥
半亩方塘不见开,
一片污物在徘徊。
问渠哪得脏如许?
为有世人乱扔来。
指小作者朗读,该生一脸愤怒状
师:你好生气呀!我知道你是要世人保护好水源是吗?
(联系生活情景,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并适时让学生学诗练笔。)
出示《观塘有感》于前面依次呈现的四句诗前。
众生:不对!不对!是《观书有感》!
师:细看课本,作迷惑状,知道老师想什么吗?
生:老师肯定想:诗的内容明明写的是诗人观塘的感受,怎么又以《观书有感》为题呢?
师:你跟老师想到一起了,难怪这么肯定。可老师想不通呀?你们再帮帮我,好吗?
引导学生观看插图
生:诗人手中抓着书,身旁还有一些厚厚的书,我想诗人肯定很爱学习。
师:是啊!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着重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
师:读了关于诗人的介绍,能帮我回答问题了吗?
生举手欲答,师:再想想好吗?
情景辅助理解:师手拿书本,黑板上出示半亩方塘的简笔画,眼光从书本移向方塘并吟诵《观书有感》,忽然师似有所悟。眼光从池塘回到书本,并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生思考填空
生1: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
生2: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
生3: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师:你们终于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吗?
众生:不是,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
师:诗人和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
出示:半亩方塘就像——————————————。
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像——————————————。
生一一作答
师:你们读懂了诗的内容,有没有读懂诗人呢?手指关于诗人的介绍材料,想对他说什么吗?
生1:谢谢您,朱大师,您让我明白了人应该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更聪明。
生2:朱熹啊!您真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呀!
生3:朱熹啊!您不愧是一个大理学家,一个池塘也能让您想到读书的道理。
生4:您的题目真含蓄呀,让我们想了好半天才明白呢!
生5:我一定要向您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导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使学生真正走进诗人。)
【《观书有感》一文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4.《观书有感》教案
5.观书有感古诗
6.《观书有感》鉴赏
7.观书有感古诗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3258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