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人录读后感范本
一:关于品人录读后感范本
书名深深的吸引着我的目光,印在我的脑海里时常不能离去,以至于我时常会想起那书应该不错,事隔多日,才向我的同事借来这本书《品人录》一览。
在写这部书读后感之前,我想写写我以前对学习的感受,以前对书没有感觉,看全的书没有一本,想来也挺惭愧的,都不知乱费多少光阴,儿时的“一寸光阴一寸金”也抛于脑后,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除悲伤”也没把它放在心上,一心只顾着玩,满脑子的是那部电视剧里的打斗场面,有时也蛮让人讨厌的,专门制造桃色新闻,说某某同学花前月下谈论着什么,时不时的搞搞恶做剧,让人哭笑不得。自从踏入社会的好长些时日也在虚度光阴,根本也没想到自已以后的发展路程,更没有想到知识的重要性,一心想着的是她,想到怎么讨好她,怎样才能让她开心,怎样才能让她接受我……等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就这样过罢,反证自已还年轻,从来没有时间的紧迫感。想来这跟当时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又加上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在不知不觉中溜过。
如今我换了个环境,看到我与别人的差距,我虽然说什么也是大专生,可是在我的同事眼里我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从谈吐里我知道我的知识面非常的狭窄,我也是人啊!怎么就不如他们呢?当然我不能就这样自甘堕落,现在悔时还不晚,我现在只要把过去的补回来,跟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才有资格同他们谈古论今,所以啊我必须得学会看书,并且还得爱上看书,只能这样才能让自已进步;只能这样才会缩短与人的差距。
顾名思义《品人录》是写关于古人的故事,通过作者的理解和诠释,鲜明的刻划了古人,从全面的历史资料加上作者的分析,从面使得本文通俗易懂,幽默有趣。我相信很多人看来有着不同的见解,当然了,仁都见仁,智者见智。
说说我读完此书之后的感觉吧,前车之鉴,也许是我最大的收获,当我看到武则天这一节时,从中不能不提到李治,没有李治也就没有武则天的今天,在书中作者把他刻划得淋漓尽致,怕老婆是他最大的破绽,故此武则天才会凌架于皇帝之上,也许历史也是盟盟之中自有天数,其中的奥秘无人知晓。然而古人玩弄政治的手段真让人目瞪口呆,为了自已的一已私欲,而不故亲人,朋友……不达目的誓不罢修,真所谓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想必他们活在一个仇恨之间,也不知他们累不累,如今我们看来是无法想象他们的生活领域。虽然如今没有战火连绵,但是如今的生活也是到处洋溢着血腥味,少了几分和谐和感情,这也许是人类进化论吧!俗话说得好,“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社会向前迈进时人类也跟着社会的进步随之进化,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再此我就不做太多的论述。说到底只有一句话:“通过本书让我明白的很多,但是只能意授不能言传。”
二:关于品人录读后感范本
以前我总觉得研究历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为历史的事实真相总是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录》才豁然开朗。有人说易中天的《品人录》缺乏历史的严肃,但在我看来他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还原历史的真相。
《品人录》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品述几个朝代中的代表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邦、项羽、曹操。
刘邦,也许是小时候对刘邦的了解不够深入,总觉得刘邦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因为他害死了曾经亲如兄弟的项羽,惨死在乌江里。后来才逐渐懂得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刘邦是一个心高志远的将相之才,虽然有很多行为不雅,但是在那个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刘邦与项羽相比更加的冷静理智,这恰恰在那年代是非常需要的,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杀死自己的敌人也无可厚非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当上了汉高祖,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项羽,从小耳熟能详的西楚霸王,以前看到项羽总是抱着一颗怜悯、惋惜的心情,感觉他的江山被他的结拜兄弟夺取,最后被逼得乌江自刎,《品人录》却告诉我,项羽之所以失败,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项羽的性格原因,鸿门宴上有机会除掉刘邦,却有着与刘邦的“妇人之仁”,而且生性多疑,刘邦懂得如何利用人才去建立自己的汉朝王国,一个冷静、有大智慧,一个生意多疑,感情用事,有妇人之仁,什么样的人才能成王,也就显而易见了。
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家,他拥有极大的度量,拥有自己的雄才伟略,精力旺盛、才智过人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他做事谨慎又仔细、小心,虽然在很多方式上我不敢苟同,但是和以前尽是骂声相比,很多人对于曹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了解,我愈发的佩服曹操,他的才能、才干在当时的年代几乎无人能及,就连诸葛亮也忌惮三分。所以后人评价才曹操是三国乱世之中的能臣,是三国乱世时代中的枭雄。
历史的真相总是充满着复杂和神秘,《品人录》揭开历史真相,使我对三大人物的了解更加深。虽然他们最终都逃不过生老病死,但正如书中所写的,不管是刘邦、项羽、曹操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因为他们都具备了英雄的本色,只是他们是不同类型的英雄,刘邦是时代造就的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而曹操则是具有雄才伟略的“枭雄”。人们对于英雄是不会轻易忘记的。
三:关于品人录读后感范本
《品人录》一书也是在管理学的课堂上,李敬教授向我们推荐阅读作品之一。太太没有等到我在网上订购,就直接去了定王台书市把书买了回来。在《科学社会主义》课堂上,人去大半,所剩的同学多数在与周公密会,我端坐一天(当然也入乡随俗地小睡了一会),把这本书快速啃完。并不是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不尊重,对老师我们也尽可能地去尊重(他的湘音我只能听懂四分之一,本地同学能够听懂一半左右,但是课件做得非常漂亮!),只是整个过程实在是枯燥乏味,《品人录》也具有阅读的趣味性,所以这一天的课堂也过得很有收获。
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专项分析,是评价员工的胜任素质,通过访谈和归纳分析来掌握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相比要具备哪些重要的素质,以使其绩效卓然超群。《品人录》就像是对中国历史中的一些成功人物进行胜任素质分析,虽然作者没有进行集中归纳,搞出一个“中国成功政治人物胜任素质模型”出来,但是一般读者倒还是可以从书中领略一些成功人士的胜任素质。一如刘邦,一如曹操,一如武则天。对成功要求迫切的人就一定要读一读了,因为要求迫切,所以看书的时间一定不太多,所以短小精悍的此书正好合适。但是,他们仅仅只是成功人士,并非是英雄人物。在我心中,英雄人物要有正义感,要有牺牲精神,还要有大智慧。基于这一些观点,他们也不过是一些可以盖棺定论的名人而已。
《品人录》明显比《品三国》好。后者是谐趣类的读物,而前者相比之下更具有思想深度。但是这个深度仅仅只是作者本人的思想深度,远不及黄仁宇、吴思等对历史的探思层次。《品人录》对专个名人的讲述,限于篇幅只点到为止,所以宽度也不够。所以本书的目的性很明显,仅仅只是展露作者的思想境界而非展现名人全貌。易中天的火爆也反映出他一如书中的人物一样,仅仅只是一个成功人士(从穷教授到名嘴也不简单),但决不是一个可以值得景仰的大家。
在我三十岁以前,读历史书的时候每每总是会情绪低落,心中充满着悲愤。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把家中的一套《历史在这里沉思》反复看过多遍,总是叹息不断。但是总是又爱看,看书时的情绪反倒比平时的情绪来得激烈和丰富一些,人生的很多悲喜在书中就已经体会过了。我想,我表面乐观、内心悲观的两重性格,也许就是在这些时候形成的吧。中国历史中灰色和黑色的东西太多,也没有真正可以值得去崇拜的历史英雄人物,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的人生没有方向,内心有太多的毒流无处发泄。我们的“三观”教育里只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从“我”出发,我看世界、我看人生、我看价值,却没有一个如何看“我”的自我观。中式教育都只讲要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却也不讲如何剪裁自我、批判自我,有一些忏悔和反醒的方法,把思想上中的毒排放出去。
现在再看历史作品,心态平和了许多,一半是麻木,一半是清醒。麻木是因为看多了,见怪不怪了;清醒则是因为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时不时地,应该对着自己的内心说上一句:“我他妈的少人模狗样地装算!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玩意儿!”天知道30多年以来我的思想中过多少毒,没有去忏悔和反醒,还昂头挺胸地向着历史的黑暗跑去,把那里当成成功者的天堂。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3236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