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西安的导游词
西安是中国的重要城市,也是一直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描写西安的导游词,欢迎大家的阅读。
描写西安的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公园:
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长安城拥有三处大型宫城,即太极宫、西安大明宫和兴庆宫。其中的西安大明宫,因为规模最大、制度完备、被看作是大唐帝国的统治中心和国家象征。
西安大明宫的布局非常讲究,它严格按照中轴线对称法配置建筑,从南至北依次为: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玄武门、重玄门等重要建筑,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丹凤门遗址。
丹凤门是西安大明宫的正南门,共有五个门道,上面建有高大的门楼。丹是红色,代表热烈、兴旺,而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曾被历史上很多部族甚至王朝用作图腾。丹凤合起来就是红色的凤凰,代表的是大吉大利、大祥大瑞。
丹凤门为古代城门中最高等级五门道制的杰出代表,丹凤门的五个门道,每个门道宽8.5米,五个门道总计达51米多,比现在天安门的门道都要宽。丹凤门门阙墩台总长74.5米,南北宽33米,它的建筑规格之高、规模之大,都创下中国古代皇宫的宫门之最。
丹凤门是一个交通通道,皇帝由正中的门洞进出;其它官员只能由两侧的门洞通行,右进左出,直到今天,我们的交通规则还是沿用这种“靠右前行”的办法。
丹凤门不仅仅是交通通道,更是唐代最高统治者与民众沟通的最佳场所。每逢颁布赦令、登基大典、重大宴会、献俘等活动时,皇帝会出现在门楼上,供万民瞻仰。每逢皇帝宣赦时,丹凤门前一侧就立一根高杆,上面悬一只金鸡,另一侧放一面大鼓,待皇帝登楼,被赦免的囚犯在鼓声中引至门前。
赦令宣读完毕后当场释放,唐人杨巨源有诗道:“丹凤楼前歌九奏,金鸡杆下鼓千声”,说的就是宣赦;此外,唐玄宗还曾两次在丹凤门门楼上举行宴会,招待突厥首领和使节。丹凤门在唐代的作用,就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天安门,或者说,丹凤门就是唐代的天安门。
请大家随着我进入丹凤门,注意脚下的台阶,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它是2005年进行的考古发掘,外侧的宏伟建筑,是根据复原研究和模拟设计而构筑的保护性展厅。它将真正的遗址罩在大厅内。为了达到既保护遗址又不影响参观视线的目的,博物馆由三层框架结构组成,其建筑结构距离遗址的边沿约为60厘米,博物馆外墙的色彩全部选用淡土黄色,为的就是要使这座建筑既能体现唐代皇宫正门的形制、尺度、建筑特色和宏伟端庄的风格气派,又有别于其它仿古建筑。
今天,它作为唐文化的代表,带我们领略了一个统一大国的政治权威。
描写西安的导游词二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32061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