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语言绽放光彩论文
【摘要】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标》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了作文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不再“谈文色变”,可以如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注入笔端。笔者认为作文其实是一个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转化的过程,如何
灵活地实现两者之间的转化,是提高作文的关键。
【关键词】弊端 解决方法 品味 仿写
写作是以书面语言表达观念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智慧技能。《新课标》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进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在现在的学生习作当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弊端,具体地可以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 学生语言贫瘠,空洞无物
作文课上,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持笔茫然,笔下生涩,似乎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发呆。他们不知道从何下手,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写一幅春天的美景,很多学生往往数十个字就可以解决了。如这一位学生写的“春天的景色很美。有粉红的桃花,有红色的杏花,有白色的梨花,还有蝴蝶、蜜蜂。春天我们还可以去放风筝,去春游。春天真好,真美!”这样的作文出于一个高年级学生的手里,我想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意识到作文教学的失败。 为了解决这种语言的贫瘠,近些年来许多教师也采用了一定的措施。比如我们通常所采用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多读、多看、多背。许多教师从三年级开始要求每个学生人手一本作文书,有空就看,并且把作文中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断摘抄起来,熟读会背。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让学生的语言丰富起来,然而仅仅这样的背诵是不够的,因为它会使学生的作文步入第二个弊端,即语言的失真,生搬硬套。
二、 学生语言失真、生搬硬套
学生在大量背诵的基础上,语言有了一定的积累。但这样的积累还是原始的,未经加工、整合的。这样的语言如果不加以学生自己任何的思维修改与整理,直接运用于作文当中,学生定然无法熟练地用一定的表达方式表现已获得的素材,只能借助于思维一时的活跃,跳跃式地写作,致使习作中内容结构零乱,说假话、
空话,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就会出现。
这是一篇六年级学生的作文,他在背诵了很多成语之后写了这样的一篇习作:
“星期天,我们一家人准备去动物园玩。出发前,风度翩翩、沐候而冠的爸爸趾高气扬地穿上新买的皮鞋。我那半老徐娘的妈妈也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头顶羽毛未丰的妹妹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穿得焕然一新。我们一丘之貉驾着车来到了动物园”
学生的成语是用得多了,语言是生动了,可却是毫无意义的生搬硬套,写出来的作文不伦不类,让人在好笑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一种心痛:这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成果吗?
针对以上两种常见的作文弊端,我认为作文的教学仅仅重视语言的积累是不够的,(当然毫无质疑,语言的积累是决定作文的一个方面)在积累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以免学生出现如弊端二中所呈现的现象。积累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怎样把语言用正确,然后考虑把语言用生动。
语言生动运用,应该把外部语言与内部语言结合起来,在积累过程中,把外部语言内化;在写作过程中,把内部语言外化。这才是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因此我认为针对弊端一,我们要做的是:抓品味点,积累外部语言,将其内化;针对弊端二,我们可以做的是:重视仿写,激活内部语言,灵活外化。
三、 抓品味点,积累外部语言,将其内化
所谓品味点是指文本中的精彩片断,写法上的独到之处,句式上的有意变化,修辞上的别具一格等凝聚着作者心血的言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如《荷花》、《鸟的天堂》、《桂林山水》、《搭石》、《花钟》等等。这些文章在语言上也谓是精典之作,那么我们就可以对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反复地品读,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精彩片断进行理解,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等等。这些言语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也是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会灵活使用的。如何把这些外部语言积累起来,并内化为学生的内部语言,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学生一些品味的方法。
1、联系生活,激发体验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外部语言的积累,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叶圣陶也曾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是的,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
例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不曾亲眼见过,而教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五线谱”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如果这时只是让学生单纯地把这段优美的文字背诵下
来,学生根本就不能灵活地运用。教师只有让学生出去观察了电线杆与燕子的停驻之间的画面,并解释“五线谱”在音乐中的定义的时候,学生的心里才会留下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脑海中对文本中所写的语言也有了更深一步地感悟,也许下一次他看到小燕子停在电线杆上的时候,他也会发出感慨:多么像五线谱! 所以脱离生活体验的语言积累定然是“苍白无力”的,语言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2、运用比较,加深感悟
品味的方法常用的是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适当地运用增删补换法,并和原文对比,显出优劣,通过品词析句,品通感悟,言语对象的形态、句式、语调、含义等。感悟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传神,感悟语言表达的方法规律,提高阅读质量,丰富语言积累。
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 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可要求学生用“长”换“冒”,进行比较,讨论这两个字在表达意义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从文本语言文字中找出根据: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多,还写出荷花生命力旺盛。学生从“冒”中感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韵味。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学生下次在习作中如果碰到写景物的生命力,他的脑海中涌现出来的一定是“冒”字,而非“长”字。
再比如《匆匆》一文中写道:“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里有两个修饰词语“轻轻悄悄”、“茫茫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问:“这里为什么要用上‘轻轻悄悄’、 ‘茫茫然’,没有这两个词可以吗?”学生根据把“轻轻悄悄”、“茫茫然”这两个词删除前后,文章在表达上的不同,就可以有了这两个词语更能表现时间流逝的飞快及我对时间流逝的紧张、无奈。这是学生在比较之后得到的发现,有了这样的一种发现,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积累就不仅仅体现在记忆上,而是已经内化为自己的感受。
通过以上这些环节,学生在对文本感悟深刻的基础上,他们在不知不觉当中把文本中的品味点深刻地记在了自己的脑海中,并使自己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起来,而这种丰富是一个理性在感性中长期沉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累了外部语言,并进行了内化,对积累的语言有了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3058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