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充满灵性的论文
摘要:“课堂应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而不只是教师思想的橱窗”。语文教学应充满灵性,处处闪烁学生的智慧。教学中,我们应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对教学方式进行整合,更好地发展学生,以使学生得以更好的发展。我们不妨尝试: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关键词: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主动求知 提高实践创新 整合现代与传统
作为教师,对于这样的现象应该不陌生:遇到老师提问,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小手如林;越往高年级,则逐渐稀疏,甚至几乎不再举手了。为什么会这样?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以上这种屡见不鲜的现象,该如何改变呢?笔者认为,我们不妨这样稍作转变。
一、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对学习感兴趣,特别是在自己精心设计过的课堂教学中,总希望学生一走进课堂就能以一种高涨的、热烈的情绪进行积极的'学习与思考。要让学生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其实并不是靠老师的有效组织。我们为师者不妨首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探求的欲望。“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是上课伊始,老师欲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力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境的最佳导入语。同时,也能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节到最佳状态,而这正是学好语文学科,做到每节课达标的重要因素。
例如:一些公开课,尤其是名师的大型公开课,用的最多的就是“友好交往法”,于谈话的轻松、和谐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产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这样的课堂才是最实效的。
二、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要想摆脱老师“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我们就必须让学生走到“舞台”的中心,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撤掉“讲台”,让“教室”成为“学室”。
语文教师“独霸”讲台的现象仍不在少数,教师总是用提前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走,表面上是热热闹闹,环环相扣,时间安排也很合理;实际上教师还是充当主角,学生只不过是机械地陪着老师表演的配角而已,一堂课下来,学生收效甚微。“浮华背后,过眼烟云”。
例如:在某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有图片、配音朗读,幻灯片也是琳琅满目,很是华丽。单是幻灯片就制作了近二十张,十多张上都设计着与当堂所学内容的相关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指导学生思考问题,随后展示答案……好像放电影一般。且不说学生是否有所获,就说学生一节课不断地抬头,低头,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学生的视力。 三、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所谓“运用知识”,现在的许多老师大多理解为:就是学生把装在自己记忆里的知识“倒”出来,即学生是知识的“搬运工”。
创造始于问题,要想让学生把“运用知识”变为“实践创新”,笔者认为,我们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求异意识。其实,学生们总是充满好奇与疑问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通过情境、疑问、破绽来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
例如:教学《繁星》一课时,在探讨文章的语言美,用词的生动、传神这一环节,我曾这样尝试:先让学生读一些相关语句,对学生也都予以肯定的评价。待到时机成熟时,抓住个别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突破,如“每晚和繁星相对”,师对学生说:“老师把这句话改为更简洁的一句‘每晚观看繁星’”,这样,学生很容易立刻就进入到好奇、疑问的情境中,很自然地去思考、质疑,也能引导学生从破绽中体会到语言的生动、传神——“作者想表达自己与星星的亲密、伙伴之情。”接下来,学生顿觉有意思,便可继续引导学生去发现,品悟。学生寻、品得也是其乐融融,很满足。
在教学中,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去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的学服务,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语言文字当中蕴涵的语言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而这些,都应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演绎自己的精彩。
【语文教学应充满灵性的论文】相关文章:
1.诗歌充满着灵性
4.呵护灵性美文
5.有灵性的猪美文
6.心灵性慧成语
7.心灵性巧成语
8.灵性叙事作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3044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