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学雷锋的广播稿
雷锋的事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奋发向上,雷锋的精神鼓舞和激励无数的人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下面是提倡学雷锋的广播稿,为大家提供参考。
提倡学雷锋的广播稿1
甲:三月春风甜,三月百花香,三月景色秀,三月人欢畅。
乙:处处皆如新,处处有芬芳,处处喜相逢,处处笑声朗。
甲:三月是我们学习雷锋的传统月。今年3月5日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周年纪念日。
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祖国大地吹拂着暖暖的春风,让我们与春风同行,与雷锋精神同行。
合:今天,我们在雷锋精神的照耀下,迎着春风,伴着新绿,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
甲:第一项:出旗,全体敬礼,礼毕。
文明礼貌心灵美,多少个雷锋活跃在我们生活中。
乙:请辅导员为升旗手受标志。
甲:春风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
乙:只要有春风吹到的地方就有绿色的生机。
甲:怀念雷锋似一棵长青藤,从春的额头上生长。
乙:雷锋叔叔是面旗,引导了我们的'人生航程。
甲 :第三项:介绍升旗手事迹。
雄壮的乐曲震荡着浩缈的天空
乙:鲜艳的五星红旗随朝阳一同升起。
甲:我们高举右臂,行着庄严的少先队礼。
乙:第四项:升国旗,奏国歌,全体敬礼,礼毕。
甲:站在国旗下,每一次都有新感受,而今天会更加激动不已。请升旗手谈升旗感受。
乙:五星红旗—你高高的飘扬吧,你飘扬在空中,飘扬在我们心中。第五项:让我们高唱国歌。
甲:今天雷锋叔叔不能和我们一起升国旗,可是雷锋精神永远与我们同行。
乙:第六项:请听国旗下讲话《向雷锋叔叔学习》。
甲:我们赵五小的校园里,永远回荡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这歌声激励我们茁壮成长。
乙:雷锋那灿烂的微笑是校园里永不西坠的太阳。今日雷锋在哪里?
全班:今日雷锋在这里,就在我们的生活里。
(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甲:三月春风暖,三月阳光媚,三月雷锋多,三月喜洋洋。
乙:五星红旗照耀我,雷锋永远是榜样,文明颂歌天天唱,文明之花永开放。
合:同学们,在这春满人间的日子里,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快乐的小雷锋。升旗仪式到此结束。
提倡学雷锋的广播稿2
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男:亲爱的同学们,
女:亲爱的老师们
合:大家早上好
合: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见面了
男:我是主持人##
女:我是主持人##
男:毕丽雯,这首歌你听过没有?
女:当然,本周四就是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日
男:那让我们先来重温一下雷锋的故事吧
男:可敬的"傻子"
一九六零年八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雷锋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被记了一次二等功。
望花区召开了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声势很大,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他取出存折上在工厂和部队攒的200元钱(存折上203元)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为建设祖国做点贡献,接侍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辽阳人民。在我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为国家建设,为灾区捐献出自已的全部积蓄,却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女:雷锋的一生就是永不停息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事,难怪人们一见到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锋。
男:同学们,让我们在3月5日来临之际,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同志致敬。并且让他的精神永驻我们心间。
女: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男: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女:接下来请关注校园短波。
男:我想:最近热门的话题是“捐献花白鲢,洁净母亲湖”的活动了。
苏城上下都在为这一活动积极行动。
女:我校,在上周的捐款活动中,一共募集到捐款 元。可以购买 条花白鲢。上周二下午,东实小少先队员代表来到了(城市商报)报社,将凝聚着东小少年一颗颗“洁净母亲湖”的真诚之心的一万多元现金投入了报社的捐款箱中。捐献一条花白鲢的作用是微小的,但是激发大家保护太湖的信心、决心是巨大的!
男:本周一,学校又组织了为立新民工子弟学校捐献一本书的活动,全校1000多名师生,为这些苦于无力购买课外书的民工子弟们送上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女:周一是平江区教育文体局颁布减负令后的第一个无作业日。同学们在这一天摆脱了繁重的作业负担。参与了多项的实践活动。三年级的同学为即将到来的“三八妇女节”制作了精美的贺卡,五年级同学,动手缝制了用于课间活动的沙包。六年级同学,为自己的学习制作圆锥圆柱的模型……相信在减负令的实施下,同学们不仅可以减轻同学 的负担,而且能够锻炼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女:,“笑一笑,十年少”让我们一起轻松一下,来听几个笑话吧。
男:汤姆回家时告诉母亲:“杰西考了1分,却把分数改为5分,被妈妈发现了,现在正挨揍呢!”
母亲说:“他可真是一个傻孩子!”
【提倡学雷锋的广播稿】相关文章:
3.提倡环保作文
6.学雷锋主题广播稿
7.学雷锋月广播稿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9485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