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幼儿园的民族文化论文
一、白马幼儿园纳西族文化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开发中的特色与优势
1.融合纳西文化,展现民族特色。
(1)动静交替的纳西文化融合。
纳西族打跳是流传于当地的一种舞蹈,尤其是在婚嫁、丧事、起房盖屋或欢庆丰收节日时进行。白马幼儿园将这一在本地盛行的民族舞蹈与幼儿园晨间操结合并创编了一套具有纳西民族风格的“纳西操”。幼儿在欢快的纳西乐曲中,尽情感受着动态的纳西文化;纳西族文化中的东巴象形文字虽然只有1400多个单字,但能表达细腻的情感,也能记叙复杂的事物、写作诗篇。白马幼儿园利用墙壁、活动室门的固定空间来绘制主题性的东巴文字。通过生动形象的东巴文字,启发幼儿想象、感受象形文字的功能,同时感受静态的纳西文化。例如幼儿园在东巴文中无直接的翻译,但依据已有的东巴文和幼儿园的特征,将幼儿园的东巴文译为“培育花朵的花园”———幼儿园是“花园”,幼儿是“花朵”,教师是“园丁”。
(2)专门的纳西语教材。
白马幼儿园根据玉龙县母语传承项目编制的《纳西童谣》教材,为幼儿组织专门的纳西语教学活动。这套《纳西童谣》依据年龄段分为小、中、大班三册,收集了丽江地区民间普遍流传的纳西族儿歌、童谣作品。作品充满了童真童趣,反映了纳西族人民的生活和智慧,并且内容和风格都符合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
2.整合地方特色,发挥资源优势。
(1)人才资源优势。
白马幼儿园专门邀请纳西文化名人作为外聘教师进园,让幼儿得到更加纯正、地道的纳西文化熏陶。外聘教师每周一次到园,开展纳西东巴象形文字、纳西童谣、勒巴舞、东巴画等纳西文化主题的活动。幼儿在充满新鲜感的“纳西阿公”带领下感受地道的纳西文化,也从文字、语言、舞蹈、绘画各个角度深入地了解纳西文化的精髓。
(2)物质资源优势。
白马幼儿园周边物质资源丰富,民俗风情纯真,乡村气息浓郁。近年来,通过开展以“赏田园风光景、吃纳西农家饭、住纳西农家院、做纳西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纳西乡村民俗旅游。白马幼儿园也借此机会,开展得天独厚的园外实践活动。经常带幼儿实地参观纳西民居建筑、纳西服饰制作、纳西风味小吃“纳西粑粑”和“鸡豆凉粉”的制作以及周边的田园风光。符合了《纲要》中“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生活环境”的要求,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和家乡的情感。
3.立足农村地域,展现节日风俗。
(1)顺应幼儿天性的发展。
白马幼儿园园外是田园村落,园内是绿草土地和具有纳西民居风格的木质房舍。与城区幼儿园的钢筋水泥、塑胶地板以及教师的限制自由相比,这里的幼儿在草地树木间穿梭嬉戏、自由奔跑、无拘无束,更能释放出孩子的天性,享受游戏的快感。
(2)开展节日主题活动。
纳西族传统的节日中最隆重的当属三朵节,也有许多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白马幼儿园在节日来临之际,根据不同的节日,开展丰富而具有民族特色的主题活动。节日当天教师和幼儿身着纳西传统服饰,根据节日的礼仪风俗,在幼儿园内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让幼儿对纳西族的`节庆、风俗、礼仪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提升。
该园所有专职教师均为小学转岗教师,所以在幼儿教师专业性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对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比较淡薄。长期以来,教师们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失去了对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创新,忽略了身边的珍贵资源,甚至对开发的特色资源利用不得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缺失阻碍了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以及课程系统性的形成。
2.纳西族课程系统性不强、衔接性不紧密。
在现有的纳西族文化课程中,展现的是带有纳西族文化标签的单个活动,活动与活动之间是断裂的。以某个纳西文化现象为基点,但没有拓展这个基点带来的影响和新主题,缺乏活动内容的延伸性和生成性。存在形式外在统一、内在缺乏联系的情况。
3.现用教材与当地实际情况有差距。
幼儿园使用的教材除了纳西语是专门教材外,其余都是统一规划的教材。统一教材是普遍适用的内容,但对于纳西族聚居地、纳西族幼儿为主的幼儿园而言,与幼儿的生活实际存在差距,需要考虑教材的特殊性。所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园本教材,既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对策与建议
(一)以改善师资为基础
1.教师是课程开发的关键。
教师要根据《纲要》,从本地、本园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虞永平在关于园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上强调,教师是园本课程建设的主体,只有教师才是真正促成并衡量课程是否适合幼儿和班级的关键人员。教师的专业水平,关系到教师的课程开发水平;教师的课程开发水平,与幼儿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紧密结合的。所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改善师资的知识结构,更新师资队伍的教育观念、课程理念,是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基础。
2.民族文化课程培训。
邀请纳西文化名人担任纳西文化课程的实施者,虽然是白马幼儿园的特色,但同时也存在外聘教师不了解幼儿身心特点、内容难易程度欠考虑等问题。而本园的教师是最了解幼儿情况的,如果对教师们进行系统、全面的民族文化培训并深入掌握纳西文化的全貌,那么幼儿园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者会更加的专业,教学方法将更加科学、有效。并且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可以打破每周一次的固定时间,有更多的灵活性。
(二)以系统开发的园本课程为核心
1.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
从宏观上把握国家政策的精神,根据丽江教育政策和文件的特别要求,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制定总体计划;再结合幼儿园自身情况,制定年级计划,制定具体的单个活动计划。从“国家”、“地方”、“幼儿园”再到“幼儿园”、“各年龄班”、“具体活动”的横纵联结,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定幼儿园的园本课程体系。从微观上,从单个活动出发,目标的设定以幼儿的身心特点为原则,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及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方式。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综合衡量纳西文化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使民族文化的教育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2.生活化的课程资源。
民族节庆、礼仪、艺术、建筑、服饰、文学、游戏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民族文化,都可以作为幼儿园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利用的资源。而这些内容恰恰是纳西族地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最为熟悉的内容。选择纳西文化资源中适合幼儿学习的部分,摒弃成人化、晦涩难懂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挑选、整理,并重新编排和整合,并将纳西文化资源渗透到幼儿园五大领域中去。
3.主题活动式的课程结构。
主题活动的特点是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连接起来。教师首先确定活动的主题,依据课程目标选编活动的内容;其次根据活动内容的容量及难易程度,划分活动的进度;最后,形成主题活动网络,根据网络的进度、目标确定具体实施方案。这样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与之有关的发散活动,不仅体现了课程体系的逻辑性,还突出了活动间的承前启后,帮助幼儿建立有联系的知识结构。
4.操作性强的课程模式。
操作性强的活动,能够调动幼儿的各个感官,让其关注、参与、体验活动。虞永平认为,对幼儿而言民间艺术就是动手动身和动脑的艺术,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提供操作和创造的材料比呈现民间艺术成品更重要。所以,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重在启发、引导,让幼儿在亲自实践中感受和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
5.做好课程的评价与反思。
课程评价可以检查审视在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并对其中的价值做出判断。课程评价能够为课程改革提供决策,是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使幼儿园在一个边实践边审视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挖掘新资源。积累收集资料的同时进行不断的反思,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和健全的幼儿园园本课程体系。
(三)以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为助力
在幼儿园民族文化教育中,文字、音乐、舞蹈、乐器、雕刻绘画作品、服饰等内容,是幼儿可以通过直观感知得到的知识经验。但是民族精神、文化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是隐藏在民族文化课程中的精神文化,属于隐性课程。对于学前期的幼儿而言,民族文化的学习应该更加重视隐性课程的影响,把知识性的获得放在次要的位置,从小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认同感。
【关于我国幼儿园的民族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6.大班民族文化教案
7.我国贸易的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807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