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启发教育论文
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教师继续教育有重要启发。在教师继续教育中,也应该做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继续教育要回归生活,培养富有个性和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对教师的培养要教、学、做合一,培养教师有创造性,教师要在学中做、做中学,学用结合,积极创新,构建属于教师幸福的“生活教育”,以此来惠及学生和教育。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教师继续教育;启发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方面分别从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三个角度出发阐述生活教育理论,是创造性的、不断发展前进的理论,其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对教师继续教育有重要启发。生活教育能启发教师转变生活观念,将教学、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幸福地生活、学习和从教。它能促进教师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启发
1.教师继续教育要与生活结合
陶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强调生活决定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意义在于改造生活。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教育。[1]这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启示有三:一是继续教育的内容要与教育教学生活结合。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其内容应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不能脱离实际。要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施以不同的教育,不能搞大一统。二是继续教育与现实生活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既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素养,又要掌握大量的非专业知识,才能满足现代孩子的求知需求。对教师而言,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继续教育。现代信息社会的一切,如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电话以及电脑等,都极大地丰富了教师学习的资源。教师要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汲取丰富知识。三是继续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现代教师忙于工作,使他们生活圈子变窄,参加社会活动机会变少,因此,社会应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师能更多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参观交流、论坛、团体旅游、参加音乐会、参观博物馆、欣赏画展等有益的实践活动都能丰富教师的阅历,扩大眼界,提升教师的内涵。知识来源于实践,只有这样教师的知识才不会枯竭。教师本人也应该意识到社会知识对自身素养的重要性,将自身的继续教育融入生活,成为知识全面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教师。
2.继续教育内容要趋向丰富和综合
继续教育内容要随生活变化而不断丰富。“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是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最精辟的解释。生活是教育的活力之源,教育的意义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教育要真正扎根于生活,就必须与现实生活场景发生关联。“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2]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应具有时代性,要随生活变化而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必须是鲜活的,是随生活发展而不断更新的。与生活相关的知识都可以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
继续教育内容应趋向综合,以重视教师的理论指导和技能培训为核心,扩展到教师的生活观价值观、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社交、身体素质等各个层面。新时代的教师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教师,是知识丰富、道德高尚、乐观向上、心胸宽广、身心健全的全能型教师。教师不应该是一个教书匠,而应该是一个既能做好教育工作又能享受现代化文明幸福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无论对于社会、个人还是教育本身都是十分必要的。
3.继续教育的持续性需要不竭的动力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生活即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是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与教师职业共始终的教育。教师的持续学习动力往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尤其是四十岁以上的教师。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如职业倦怠、精力下降,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教师会对继续学习产生倦怠心理。由于教师继续教育激励模式单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将参训与否和评定职称挂钩,从而使评定职称成为教师参训的唯一动机。此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参训态度和学习行为,更为重要的是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后继学习,一旦职称到手,便再也没有提高自身的动力。[3]要想保持这种持续性,就要将继续教育融入生活,伴随教师的职业生涯。使教师在生活中快乐学习,在学习中快乐生活,二者不可分割。将学习生活相融合,生活的快乐是继续教育不竭的动力。
二、“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对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启发
“社会即学校”既指“以社会为学校”,学校生活要引入社会生活的因素,使学校生活接近社会生活;又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要求对社会进行改造,使社会成为一所大学校,使社会具有学校的功能。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的塑造工程有利于教育发展,从长远看为了社会更好地发展。
1.教师继续教育是促进教师个性化的过程
长期以来,继续教育中传统教育意识和行为严重地束缚教师的教育个性,这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大、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主动性不高,[3]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教师个性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必须培养教师的教育个性。因为只有教师具备了教育个性,才能让“鹰”高飞,让“鹿”猛跑。[4]个性化教育、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的特色发展、社会的创新都呼唤具有教育个性的教师。新课改理念明确提出,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个性。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具有创造性个性的学生,最终必须通过教师的教育个性和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过程来实现。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摆脱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消极影响,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教育角色和价值取向,把发展自己的教育个性和教育的创造性作为努力的方向。正如苏联教育家彼得洛夫斯基所说,教师的个性强有力地影响着儿童的智慧、感情和意志的发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4]继续教育培养的是富有个性的、对社会有用的教师,而不是培养出一批模式化的教师。要使教师富有个性,必须尊重教师的需求,满足教师的发展兴趣,给予教师自由选择权,做到继续教育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评价机制合理。
2.教师继续教育是促进教师社会化的工程
教师是社会的教师,不能独立于社会的发展而存在,社会的发展与其息息相关。新时代对人的发展要求是全方位、多角度、高层次的,因此教师除了提高与自身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外,还应该大力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自我,促进自身个性的自由发展,最终达到教师职业需要与个人理想的统一。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教师,而不仅仅是为学校。教师担当着国家教育质量的重担,社会责任重大。因此,继续教育培养的教师应具有社会责任感、有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管理意识、敬业意识。这些意识是在对教师的教育中潜移默化形成的。继续教育是教师培养的重要渠道,对教师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要从多角度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教师。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培养教师的爱国热情和敬业情感,培养他们抗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8042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