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三篇
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国初中语文教育出现了显著的变化。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三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信息化教学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用
摘要:
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当中的渗透,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术途径,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所以在如今的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当中,我们应当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以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发展。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首先简单分析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然后主要对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在初中教学课程体系当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其对于学生的文化知识与素质能力全面、综合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价值。在当前,我们应当将信息化教学有效的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1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1.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只有让他们对教学产生主观兴趣,才能使他们百分之百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很难单单凭借教材课本就吸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而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具有非常新颖的形式,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显著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1.2降低教学的抽象性
初中学生依然更倾向于形象思维,在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还较差,所以如果教学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话,就会使他们难以理解和掌握,降低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信息化技术具有非常强的编辑和演示能力,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通过形象而趣味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从而降低其抽想性,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
1.3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下,学生显得较为被动,主体性体现不足,主观能动性也得不到发挥,这其实就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当前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性体现与主观能动性发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和认知发展规律,有效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2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利用信息化教学进行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氛围、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影响都非常大,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导入,通过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非常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一来,课堂氛围就会变得非常活跃,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会明显的`提升。利用信息化教学进行课堂导入,可以轻松实现这样的效果[2]。
2.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和初中数学等学科相比,初中语文的抽象性虽然更低,但有时候依然需要有情景的支持,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理解教学,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和主观认识[3]。在传统的教学技术、条件之下,教师想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是较为困难的,不论是道具的准备还是背景的设置都非常费时间、费成本,甚至可能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度,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则能轻松地为学生创设出教学情景。例如,在《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教学当中,单纯通过文字很难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苏州园林的美,这会让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停留在表层,并不能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如果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苏州园林的美景短篇,就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苏州园林的美,并产生对文章的情感认同,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审美和思想情感发展。
2.3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发挥,但在传统的环境、条件之下,学生的信息接触有限,很难真正地实现自主学习。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教师则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巩固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社戏》、《安塞腰鼓》等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去自己认识这些传统艺术,了解它们的表现形式,感受其所蕴含的情感和民俗风貌,产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认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更加有益。
3结语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信息化教学具有很多突出的优势,所以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使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军,薛新国.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和探索[J].学周刊,2016,(20):132-133.
[2]况荣梅.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8):48-49.
[3]曾慧.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92-93.
篇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元素就是预设与生成。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进行预设与生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促进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预设与生成的定义
预设是语言学中的专业术语。所谓预设就是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的预设。如,把预设运用到教育领域,就是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进行有目的的预设,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动态生成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我们可以预设的现象,另一类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其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构建生成为探究活动。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
课前充分的预设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教学环节的合理,有利于教师的课堂管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迅速达成,由此可见充分的预设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课堂提问预设
提问预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会使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堂情景预设
备课时教师要进行课堂情景预设,每篇文章都蕴藏着主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过文本感悟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意蕴,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章真谛。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望月是怀念自己的弟弟子由,但这首词的创作目的只有这一个吗?你是如何知道的?生:不是,从“兼”字可以看出作者除了表达对弟弟的怀念之情,还有其他理由。此时,教师补充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并结合词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暗示朝廷内部的勾心斗角,才会触发“何似在人间”的感慨。
(三)课堂活动预设
语文教师在预设课堂教学活动时应结合教材内容与教学重难点,适当变换活动形式,实现多种形式穿插。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可从人物心理描写入手,先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再分析若瑟夫的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再现当时的情景,通过人物的言论和行为间接评价于勒,最后通过分组讨论总结出本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势利和人际关系的冷酷,呼唤对亲情和人性的渴望。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续写,延伸课堂教学任务。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指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呈链条式螺旋上升的动态生成过程,多变且不稳定。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智慧驾驭好课堂。
(一)围绕“预设”的动态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是基本吻合的。学生提出的疑问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在必要时呈现出来。
(二)偏离“预设”的动态生成
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预设实现动态生成的最理想化的结果。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在教《夸父逐日》时,个别同学说夸父逐日的行为是“吃饱了撑的!真有病!”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学生会产生这样的评价。此时教师立刻意识到学生没有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的形象。为此教师应补充解释道:“当时科技水平极其低下,很多自然现象都无法解释,所以人们只能借助联想和想象,来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寄托他们的思想。”
四、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转换
在新课程教学中,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基础,动态生成是预设的提升。预设促进生成的动态发展,动态生成过程激发、更新预设。教师通过预设启发学生去质疑、思考。善于驾驭课堂的教师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因势利导,不断延伸、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7816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