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论文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影响
1.网络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
在网络空间里,共享资源丰富,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整合了各类教育资源,集成了教育的主体力量,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强大合力。但我们也看到,网络中宣传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内容大量存在,特别是某些国家借助其网络优势,向全世界大力鼓吹其政治标准和价值观念;同时,散布、传播反动言论、腐朽没落思想的内容也常常出现。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人生的思考和社会经验还不丰富,政治鉴别力还不够强,而且网上关于西方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宣传带有盅惑性,对本土文化的宣传具有片面性,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分辨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极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受到精神垃圾的污染,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偏离正确的轨道,出现价值取向和道德认知的紊乱。
2.网络交往对象的非直接性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网络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以文字、图片、音像为载体的非直接性交往。通过网络,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用各种方式与其他人接触,就连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相同兴趣和需要的人也很容易在网络空间里聚集到一起,一些有问题的人也能在网上找到支持自己的族群。网络环境的去利益化使得大学生可以面对刚刚结识的交往对象,大胆倾诉自己的内心秘密,说出自己的烦心事,而不用担心遭到他人的嘲笑,很多时候还能得到交往对象的开导。这有利于大学生发泄不良情绪,缓解内心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然而,网络中的人际交流毕竟是虚拟的。由于缺乏感性的联系和直接的情感体验,使得网络信息具有较多的虚假成份。大学生如果长时间沉溺于网上交往,会大大减少参与集体活动和与同学交往的时间,使现实人际关系紧张。当人际关系遇到挫折时,如果总是选择用网络的人际交往来寻找安慰,沉溺于网络交往而不能自拔,就会消极地对待现实中的人际环境,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陷入孤立的境地,产生孤独、苦闷、压抑等心理问题。此外,网络人际交往的去责任化,让一部分人的自然属性凸显,很可能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趁虚而入,使得网络交往的安全性受到影响,这往往会加剧部分大学生的多疑、忧虑、防范等心理,诱发一些大学生更多的心理问题。
3.网络时空环境的虚拟性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形象地反映了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所处的时空环境能够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绝大多数人会在合适的气氛中,表现出与自己性格不相符合的行为来。网络心理就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里人们的心理过程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的个性特征。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发展表现为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批判性与创造性并存,自主性与从众性并存等特点。在崇尚和追求个性自由的时代,网络强化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了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但网络也让大学生在行为模式上表现出极大的放纵和随心所欲。网络的虚拟时空,使得个体的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从而人们的网上行为表现为一种解除抑制的特点,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存在巨大差别,这就是网络的去抑制性。网络的去抑制性有助于个体深藏在潜意识中的不为正常社会意识所容许的各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从而使得网络成为某些人的“心灵避难所”和“能够找到自我”的虚拟世界。一些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逐渐混淆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使得本来虚拟的心理和行为世界变得真实,本来真实的世界变得模糊,从而出现认知混乱,产生人格异化,导致严重的心理变态和行为偏离。
二、网络环境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带来的机遇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它是新形势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
网络突破了时空限制,有效地拓宽了教育途径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固定的时空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讲座和与老师面对面咨询的方式进行的,而网络的出现让心理健康教育超越了时空界限,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盖面。通过网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引导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可以远距离地以咨询者的身份接受学生的在线心理咨询,对拥有相同或类似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集体解答。通过网络,学生可以随时查找自己所需的心理健康知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参与心理健康论坛,接受在线心理测试、辅导,从而化解自己的心理问题。对于那些有心理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公开自己心里秘密的大学生来说,网络的优越性显得尤为突出。
网络整合了教育资源,极大地满足了信息需求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往往更多地是通过阅读书籍,聆听老师的口头讲授来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要想获得自己所需的特定心理健康知识是非常困难的。网络可以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庞大的信息库,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利于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同时,网络还可以将文字、图片、影像、动画等结合起来,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学到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就相关问题在网上展开讨论。
3.网络调动了主体功能,较大地提升了教育实效
由于互联网具有便捷性、新奇性、虚拟性和大容量性等特点,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的特点开展教育工作。网络利用超文本检索方式,多媒体集成技术,信息量大,视听冲击力强,其便捷性、虚拟性、平等性、互动性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热情,使他们以主体的地位参与其中。学生通过网络就各种感兴趣的心理问题,借助BBS、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微博等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平等互助,既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自助助人”的理念,也大大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网络传递了心理动向,进一步增强了预警功能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由于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对心理健康本身存在偏见,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特有的闭锁性,使得一些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不愿意或不敢向老师或周围的同学吐露自己的想法,教师则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往往一旦问题暴露,事态已经相当严重,要想挽救已回天无力,只能扼腕叹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使得网络成为当前大学生倾诉和发泄个人情绪的主要空间。大学生常常通过多种网络途径,大胆地倾吐自己的内心隐密,直接而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抑郁与苦闷,无所顾虑地畅所欲言,在网络中倾诉自己的心声,释放心中的不良情绪。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及时引导、沟通和化解,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灵敏性和准确性。对于问题严重的,甚至可以通过IP地址查询,找到当事学生,直接给予关爱、帮助或治疗。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7776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