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基于心理教育的大学生成人孩童化探析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基于心理教育的大学生成人孩童化探析论文

  摘要:成人孩童化由来已久,大学生成人孩童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尽管能够让大学生保持童心和童趣,但是随着他们步入社会,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这种现状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文章探索大学生成人孩童化的内外部成因,并基于心理教育视角,从心理教育教师团队、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教育活动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Kidult;大学生;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

  以前,Kidult被视为一种心理疾病,即彼得·潘综合征,代表童话里彼得·潘所得的心理病,拒绝投入成人世界,不想长大。如今,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推动成大众娱乐节目、电子产品、媒介等快速发展,导致成人孩童化成因越来越多,其最根本的表现是保持童趣快乐、愿意接纳可爱纯真的生活方式,不愿受传统社会成人观念的束缚。Kidult现象十分普遍,成为社会流行的青年亚文化,逐渐变成一种“生活观”。在Kidult现象下,孩童化社会价值成为主流,他们不愿意追随主流,而是忠于自己,从个人感性出发寻找乐趣,但是其负面影响也较为明显,即逃避现实、不敢承担责任,在压力面前呈现幼稚、幻想等状况,实则不利于个人发展。大学生作为Kidult群体的重要组成,终究要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就业,Kidult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因此,厘清大学生成人孩童化概念和特征,并从心理教育角度提出措施,对解决大学生成人孩童化问题有一定借鉴意义。

  1大学生成人孩童化的理论基础

  Kidult最早出现在1985年的《泰晤士时报》,是由Kid(孩子)与Adult(成人)组合而成,其原始含义有两层:其一为扮成熟的孩子;其二为孩童化的成人。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的人口中位数不断上移,孩童化的成人越来越多,Kidult的适用倾向于指社会上出现的成人孩童化现象,其特征为20多岁至30多岁,经常拿不定注意,不想长大,并充满童心和童趣等。岳丹(2009)将成人孩童化定义为作为一个成年人,依旧热衷于年轻人文化,心理上长不大且心思像仍像孩子。潘国灵(2010)认为成人孩童化正反两面意义,正面意义为成人保持一颗好奇心、童心未泯,而反面意义则是成人越来越扛不起责任,期望将受保护的青春延长,并以Kidult形式予以合理化。鞠阳(2012)提出Kidult指那些有着孩子心理、个性和行为等特征的成年人,也即俗话讲的“大小孩”,这一群体特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非常讨厌成人社会的世故、压力和成熟,从而使自己活得像孩童一样坦率、自我、耿直;另一类为不断逃避本应该承担的责任,即使到了成年期仍像啃老族那样,寄居于社会。仝宇光和苏虹(2013)将具有成人和儿童双重行为表现的群体称为Kidult,并指出这一群体年龄范围在18-25岁之间,是处于青春晚期的年轻人,且以在校大学生居多。纵观学者的研究现状,可见研究Kidult的文献并不多,目前仅做一些理论探讨,但是关于Kidult的概念和特征界定趋于一致认同,本文认为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的人口中位数不断上移,孩童化的成人越来越多,Kidult的适用倾向于指社会上出现的成人孩童化现象,其特征为20多岁至30多岁,经常拿不定注意,不想长大,并充满童心和童趣等。

  成人孩童化心理的大学生Kidults是近年来众多大学生时尚文化群体的一大领军部落,他们的行为特征、群体心理和Kidult时尚文化对传统的大学生心理教育造成较大的冲击。王传蓕和丁菊(2010)指出当人们面对外界剧烈竞争的时候,会本能地选择逃避,方法之一就是“装嫩”。但这种状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在自己的幻想里,拒绝长大。这种心理的极端形式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疾病,也即大学生Kidults在学习压力、工作压力、社会压力下更多呈现幼稚、幻想、逃避责任等现象。心理教育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心理,不仅解决空洞的说教问题,而且有效提高教育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2大学生成人孩童化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Kidults的经历要比他们的前辈简单且顺利得多,由于缺乏国家处于困难时期的痛苦经历,其责任感相比上一代自然要淡薄许多,加上改革开放后,各方面的条件得到极大的提升,部分家庭条件殷实的大学生拥有较好的物质基础,加上电视、互联网媒体等媒介的宣传,开始沉迷于在我陶醉的时尚文化之中,自然而然推迟了青春期的期限。在此条件下,他们一旦进入社会,发现面对的困难和挫折远远超出自身想象时,就会产生逃避心理。鉴于此,本文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大学生成人孩童化的形成原因。

  2.1大学生成人孩童化的外部成因

  2.1.1学业与就业压力

  大学生不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普遍,甚至有部分大学生逃课、挂科、无法正常完成学业等等,可以看出大学生Kidults表现出来的经济和精神无法独立的状况。依据大学生Kidults表现出来的好奇、夸张、童心未泯等特征,究其实质容易发现,这是由于他们在逃避生理已经成熟的事实,为了逃避学业和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有意使青春期延长。

  2.1.2时尚风潮引导

  如今,针对Kidults延伸出来的产业和商家多如牛毛,甚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在鼓励年轻化,因而在大学生Kidults中,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他们开始认为扮可爱很时尚,并容易与其他同学区分开来,进而获得较大的优越感。一旦Kidult时尚文化不再流行时,他们又会转向别的时尚风潮。

  2.1.3大众媒体宣传

  随着Kidult文化的盛行,有着浓厚Kidult意味的语言、书籍、音乐和图片等文化产品日益增多,大众媒体更是以各种娱乐节目的形式向人们传递和宣传Kidult文化,易于接触大众媒体的大学生深受影响,不断模仿节目中的主角,逐渐接受Kidult文化,进而加重大学生成人孩童化倾向。

  2.1.4针对性心理教育缺乏

  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以基础知识介绍为主,现有心理教育活动,而针对大学生成人孩童化现象讲解的几乎没有。专业课程的缺失,让大学生在面对这一问题的时候,难以发现其征兆、症状,从而无法正确的处理,最终容易导致大学生成人孩童化向负面影响发展。

  2.2大学生成人孩童化的内部成因

  2.2.1追求童真,以保持孩子般的心态

  所谓孩子般心态是指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和热情,并时刻对生活拥有热情和新鲜感,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仍不忘对自己梦想的追求。在大学校园这个新环境下,大学生Kidults希望保持孩子般的心境,拥有年轻的心灵,使之成为生活的新动力,并成为创新和突破的源头,由此容易受Kidult文化的影响。

  2.2.2弥补童年心理缺憾

  伴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孩童时难以实现的.愿望,在Kidult的影响下逐渐苏醒,加上校园生活下家长属于管理,大学生容易滋生实现童年愿望的想法,以弥补童年心理的缺憾,从而极容易陷入Kidult现象。

  2.2.3校园恋情的影响

  与高中时期不同,大学时期校园恋情成为大学生新的价值导向,恋情中双方容易相互产生影响,一旦一方有成人孩童化特征,另一方容易向此转变,从而导致双方都成为Kidult一族。

  2.2.4性格导向表现出率性而为

  Kidult是对传统现实人生的一种叛逆和不妥协,不愿意追随主流,不愿意变得世故,部分大学生随着自己的性格率性而为,不喜欢遵守既定的条条框框而度过校园生活,而是热衷于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因此崇尚Kidult文化。

  3基于心理教育的大学生成人孩童化对策制定

  3.1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针对已经加入Kidult一族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与家庭、认识自己与学校、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并帮助他们及时做好人身规划,进而在面对社会的过程中勇敢前行。对于那些害怕承担责任、逃避社会的大学生需要及时做心理治疗。同时,针对全体大学生,组织一系列心理教育活动,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地认知,而且能够对心理自我、学业自我、社会自我甚至情绪自我等有清晰的定位,防止大学生受从众心理、社会时尚等引导误入歧途,进一步防止大学生过分投入Kidult无法自拔,从而形成不良的心理状况。

  3.2构建大学生心理教育教师团队

  近些年,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地位愈发重要,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些与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教师团队的辛勤与汗水离不开。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心理教育教师人员匮乏、专业知识欠缺等问题。针对大学生Kidult现象的产生,心理教育教师应当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而实际情况是不仅关于大学生成人孩童化的研究较少,而且相关的教师缺乏。因此,一方面需要引进研究相关领域的心理教育教师,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现有教师团队的知识学习,扩大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范围,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从而构建一支教师人员充足、知识面宽广的队伍。

  3.3细化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

  目前,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内容涵盖面广,包括大学生心理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恋爱感情和职业生涯规划等,但是这些课程缺乏针对性,如具体如何解决就业焦虑、心理抑郁、大学生Kidult现象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应该在现有课程安排的基础上更加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另外,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应贯穿于整个大学生阶段,并结合心理健康测试结果为依据开设。

  3.4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活动

  限于课时安排,大学生心理课程均以基础知识讲解为主,难以延伸到活动体验上,更无法达到运用层面,因此心理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现状,大学生心理教育应当以其乐意接受的活动为载体,分别对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侧重点不同的培养方式。例如,大一新生进行正规而严格的军训活动,在此过程中融入心理教育的知识,不仅能够培育学生的纪律和团队合作意识,而且能够预防心理问题发生;大二、大三学生进行的演讲比赛、辩论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能够培育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胆识和责任意识;大四学生进行的模拟面试大赛,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甚至开展一些情景模拟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心理疾病的状况,总结出良好的解决办法。这些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从而避免陷入Kidult现象。

  参考文献

  1岳丹.Kidult:媒介影响下的儿童化成人[J].青年记者,2009(1)

  2潘国灵.Kidult:成人孩童化现象[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0(1)

  3鞠阳.当代青年Kidult现象探析———以心理学和社会学为视角[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

  4仝宇光,苏虹.大学生成人儿童化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

  5王传蓕,丁菊.Kidult现象的文化解读[J].青年研究,2010(2)

【基于心理教育的大学生成人孩童化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1.基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的分析论文

2.心理教育的论文

3.浅析成人教育的社会意义论文

4.基于小学生角度分析心理问题形成原因论文

5.基于心理距离理论的语码转换动因解析论文

6.基于心理学视角分析黑泽明的《梦》论文

7.基于高校师资管理中心理契约的分析论文

8.基于心理学视角浅析网红现象的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65045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