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长在家长会上发言稿8篇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教育的整体,三者缺一不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校长在家长会上发言稿,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校长在家长会上发言稿篇1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对前来参加这次会议的家长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
召开这次家长会原因有三点:首先是本学期期中考试刚刚结束,利用这个时间,和各位家长通报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第二,通过家长会了解和掌握各位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期待和建议。第三,与家长密切沟通配合,共同做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我代表学校先谈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近期的一些学校要求;二是与大家分享家庭教育几点看法。
学校的要求:
1、关于到校的问题。学校要求是:不过早到校也不要太晚,学校对这一规定已经三令五申,反复通过班主任告知家长,但目前仍有部分学生到校过早。我们学校规定教师早看班时间是7点半,午看班1:30,值班领导到岗时间是早7点,午1点。因此,学校7点开校门,值班领导到岗,学生方可陆续进入校门,进行上交作业、卫生分担区清扫等工作。但现在发现在7点前到校的学生不在少数,甚至有的学生六点就进入校园。这就让学校陷入两难境地,如果不让孩子进校,孩子在校外逗留,会有许多安全隐患;如果让孩子提前进入校园,值班教师没有到岗,同样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基于孩子的安全,我校强调各位家长7点以后送孩子到校,尽量让孩子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切实在家用好早餐,如果已经养成早起的习惯,可以培养学生在家早读的习惯。学校将严格按照值日教师到岗后,7点开校门这个规定进行。请各位家长务必配合,以保证孩子的安全。
2、关于接送问题:最近学校周围进行道路拓宽工程,可能给学生上学带来不便,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项改造工程,希望大家也要理解。越是道路紧张,家长接送越要到指定地点。现在上学、放学两个时段,是校门口人流最密集、最拥堵的时刻,也是最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时段。我们认为最不安全的因素仍然是接送孩子的机动车辆。你送到门口就影响到别的孩子的安全。你们接送的这份心情我们完全理解。但是,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要有一个秩序!遵守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个别家长不理解、不支持学校的安保工作,对值班人员很不友好。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们的个别家长的文明素质确实存在差距,学校不是某一个人的学校,而是三千多名学生的学校,我们的安保体系是为全校学生服务的,我们的目的就是确保全校学生在校安全。您可能偶尔感到不便,但和您的不便相比,我觉得孩子的安全更加重要。也有的家长比较自私,不顾保干劝阻,强行进入校园,影响其他学生学习不说,在无法判定您身份的情况下,您的行为还有可能威胁到其他学生的安全,所以,他们有权利阻止进入校园,也请大家谅解。
3、《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36个习惯》一书的保存与使用。
4、关于安全教育平台的使用。最近徐州市教育局专门开通了一个安全教育平台,这个平台很好、很实用。它把每学期要进行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都以图片、视频、讲座等形式生动地展示出来,学校将利用晨会课时间系统引导孩子观看。当然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还需要大家的配合,按照徐州市教育局的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了这些安全知识后,回家还要进行巩固和测评,所以要求有网络的家长要利用空暇时间督促孩子利用专用账号(班主任把学生账号公布给家长并演示登陆方法)进行相关学习;家中没有网络的家长会后作下登记,以便安排在学校登陆学习。
关于家庭教育:大家都知道,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是家长。孩子一言一行,都是他看到而后长期模仿的结果。很多优秀的家长,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熏陶和示范作用。有很多家长不顾工作的疲劳,下班后能细心的询问孩子在学校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耐心的辅导孩子完成作业。也有的家长主动向学校和老师提出这样和那样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和班级的管理。
最近,我在网络上发现了这样一篇家庭教育日志,题目是《洋媳妇教育孩子的方法,令中国婆婆大开眼界》。在这里,我把其中的两个片段与各位家长分享一下。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和吸取其中的经验,做好自己的家庭教育,让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
第一个片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托比是作者的混血孙子,苏珊是孩子的美国妈妈。每天早上,托比醒来后,苏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顾自地忙去了。托比会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面包片。吃饱后,他回自己的房间,在衣柜里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毕竟托比只有3岁,还搞不清楚裤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脚。有一次托比又把裤子穿反了,中国奶奶赶紧上前想帮他换,却被苏珊制止了。她说,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会自己脱下来,重新穿好;如果他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随他的便。那一整天,托比反穿着裤子跑来跑去,苏姗像没看见一样。有一次,托比出去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没多大会就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对苏珊说:“妈妈,露西说我的裤子穿反了,真的吗?”露西是邻居家的小姑娘,今年5岁。苏姗笑着说:“是的,你要不要换回来?”托比点点头,自己脱下裤子,仔细看了看,重新穿上了。从那以后,托比再也没穿反过裤子。
第二个片段:《不吃饭就饿着!》听听这个标题,年轻的家长,你们谁能做到?一天中午,托比闹情绪,不肯吃饭。苏珊说了他几句,愤怒地小托比一把将盘子推到了地上,盘子里的食物洒了一地。苏姗看着托比,认真地说:“看来你确实不想吃饭!记住,从现在到明天早上,你什么都不能吃。”托比点点头,坚定地回答:“Yes!”我在心里暗笑,这母子俩,还都挺倔!下午,苏珊和我商量,晚上由我做中国菜。我心领神会,托比告诉我爱吃中国菜,一定是苏珊觉得托比中午没好好吃饭,想让他晚上多吃点儿。到了晚上,我施展厨艺,做了很多托比最爱吃的菜肴。开始吃晚饭了,托比欢天喜地地爬上凳子。苏珊却走过来,拿走了他的盘子和刀叉,说:“我们已经约好了,今天你不能吃饭,你自己也答应了的。”托比看着面容严肃的妈妈,“哇”地一声在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饿,我要吃饭。”“不行,说过的话要算数。”苏珊毫不心软。作为奶奶的我心疼了,想替托比求情,说点好话,却见儿子对我使眼色。想起我刚到美国时,儿子就跟我说,在美国,父母教育孩子时,别人千万不要插手,即使是长辈也不例外。无奈,我只好保持沉默。那顿饭,从始至终,可怜的小托比一直坐在玩具车里,眼巴巴地看着我们三个大人狼吞虎咽。我这才明白苏珊让我做中餐的真正用意。我相信,下一次,托比想发脾气扔饭碗时,一定会想起自己饿着肚子看爸爸妈妈和奶奶享用美食的经历。饿着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况且还是面对自己最喜爱的食物。临睡前,我和苏珊一起去向托比道晚安。托比小心翼翼地问:“妈妈,我很饿,现在我能吃中国面吗?”苏珊微笑着摇摇头,坚决地说:“不!”托比叹了口气,又问:“那等我睡完觉睁开眼睛时,可以吃吗?”“当然可以。”苏珊温柔地回答。托比甜甜地笑了。大部分情况下,托比吃饭都很积极,他不想因为“罢X”而错过食物,再受饿肚子的苦。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不管中国孩子还是美国孩子,幼年和少年时期的脾气秉性都有相似之处。可为什么我们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难以改正的毛病?因为我们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以上两个家庭教育片段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共识我们一定要达成,那就是:孩子的成长不仅依赖学校的日常教育,也需要家长正确、正面和阳光的教育。陪伴孩子健康成长,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只有携起手来一起努力。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首先你们也要努力做优秀的家长。在这里,我给家长们一些中肯的建议:
1、做孩子的榜样。家长对孩子提什么要求,你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我们要求孩子每天回家至少看半小时的书,如果家长在一旁看电视却要孩子去看书,孩子肯定不服气。我们不准孩子抽烟、喝酒,我们自己却抽烟喝酒,当然就没有说服力。永远要记住:你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的一言一行,受到最直接影响的,其实就是你的孩子!所谓有样学样,孩子的行为习惯确实多多少少体现了家长的一些脾气秉性。同时,我还想提醒大家:要在孩子心中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在孩子面前要多说教师的优点,少去指责老师。人无完人,老师也会有错误或失误的时候,家长要包容。你对老师的一份尊重会传递给孩子,孩子会更加尊敬老师,也更能促进孩子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有自己的书架,有一个安静的阅读和做作业的区域,(最好不要在听得到电视声音的地方让孩子做作业)家庭语言文明,别在孩子面前说脏话。不管工作多忙多累,每个星期和您的孩子都要保证一次谈话和交流的机会,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
3、让孩子尽量少看电视少上网,多阅读课外书。课外书的选择也很重要,不好的书读了对孩子成长反而有害。学校每学期会有推荐书目供参考。
4、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如,每天该穿什么衣服,红领巾干不干净,鞋子是不是干干净净,头发梳理整齐没有?书包是不是干净?书包里面有没有整理得井井有条,钢笔的墨水有没有灌满等等……孩子的精神面貌,其实是一个家庭的精神面貌,或者说是一个母亲的精神面貌。
5、及时和老师保持联系,关注孩子在校的表现,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工作。
最后一点,我知道今天参加会议的家长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是每天接送孩子或者不能长时间经管孩子,我希望这类家长一定要把今天会议强调的问题和事项全面、仔细、准确的传达给直接经管和接送孩子的人。否则,你参加的这次家长会便失去了意义。
各位家长,孩子是您的,也是我们学校的,为了孩子们更好的明天,我们全校教师定会尽心尽力地去培养学生,为了我们共同的心愿,也真诚地希望大家今后能一如既往地支持学校工作,继续关心和配合学校,加强联系,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共创实验小学美好的明天!最后,我衷心的祝愿各位家长工作顺利,快乐安康。祝福我们的孩子茁壮成长,天天向上!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634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