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谋建议、研讨问题、评价效果的论文
——主导十主体的历史比较教学法
上海市高中历史新教材,打破了数十年来中国和世界历史分开的中学历史教材体系,创造性地采用中外历 史合为一体的结构体系。编者以15世纪来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为基本线索,把中国历史融进世界历史中,将中 国作为世界的主要国家之一加以重点叙述,对中外历史进行联系和比较,更好地使学生了解今天世界与中国现 状的由来。如何才能有效地贯彻新教材“从世界大背景下看中国”的意图,关键之一在于怎样进行历史比较。 笔者所在的华东师大二附中,自1991年进行第一轮课程教材改革试点,至今已有七个年头。高一任课教师就历 史比较进行了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尝试,初步摸索出一种适应新教材的新教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由 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法在课前筹谋教学建议,课中研讨教学问题,课后评价教学效果的历史比较教学法,现抛砖 引玉,求教于方家,以期共同推进新教材的普及工作。
一、筹谋建议
1.教师编制历史比较题是学生筹谋建议的参考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法在课前以新课预习的方式筹谋教学建议是新教法的第一步。在这 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略。为使新课预习能顺利进行,课前教师需花大量时间精心设计历史比较题,作为 学生预习新课筹谋教学建议的参考。为此,笔者所在的高一年级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有计划地学 习各种专业书籍,如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王斯德主编的《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马克y áo@①主编的《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等等。有目的地搜集各类历史考卷中的比较题,如上海地区的会考 、高考试卷,全国各地的考试试卷以及各类中学历史教学杂志中的历史比较试题。通过学习和搜集达成共识: 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可以用来进行比较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在选择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彼此之间有关联 ,二是同一属性或同类关系。基于此,我们根据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及高中会考纲要,就高一年级教材上下两册 ,编制了几十道历史比较题。这些比较题,有同一时期的中外比较,也有不同时期但属同类事件与现象的中外 比较;有外国不同时期同类事件与现象的比较,也有中国不同时期同类事件与现象的比较。通过各类比较,找 出其各同特征和各自特点,以便把握历史事件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学生补充历史比较题是完善教师建议的方式
历史比较能否成功,所谋建议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精心备课,还涉及到学生的认真预习。从某种 意义讲,课前准备应是教师备课和学生预习完整的有机的结合。因此,笔者将编制的习题打印成册,分发给高 一年级的每位学生,让他们在课前根据所发习题册,结合教材进行新课预习。预习时,就教材提出重点、难点 ,再补充可以进行比较的内容,自行设计历史比较题,以完善教师的建议。
由此可见,在新教法的第一步教学程序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指导学生筹谋历史比较建议, 学生完善教师的历史比较建议的指导过程,师生共同筹谋历史比较建议,准备历史比较方案,“导”与“体” 密切结合,才是实施新教法的必要前提。
二、研讨问题
1.教师拨正历史比较思维是学生研讨问题的关键
有了必要的前提,还得有重要的手段。如果说前提是条件,那么手段便是实现前提的基本措施。而在教师 的指导下,学生在课中运用历史比较法大胆地研讨教学问题,就是一种重要手段,是新教法的第二步。此步可 分成两个环节,一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以课堂研讨形式亮出各自思考的历史比较观点。必须指出,学生所 提观点或问题可能深度不够,也可能会是偏题、怪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设计与理解,将学生的 比较思维引向正确的历史思维轨迹,并时刻告诫学生,切勿刻意追求比较,需要比较的是大局。第二个环节是 研讨历史比较题。学生研讨时,教师力求参与,这样可随时切准学生的历史思维脉搏。如课堂研讨陷入僵局, 教师必须正确诱导,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与实质,抓住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历史事件与现象进行全方位的比较。
2.学生进行历史比较思维是充实教师计划的手段
笔者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会突如其来地提出意想不到的有创意且颇有见地的高 质量的问题,这对教师来说是相当棘手的。如何才能对付学生的.“下马威”,就需要教师对教材有较深刻的研 究。不仅要理解教材每一章、每一节的序言部分,而且要掌握教材的难点与重点,甚至要吃透编者每一段话、 每一句话的意图。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应付自如。
在新教法的第二步程序中,教师仍是主导,学生还是主体。教师拨正学生历史比较的研讨思维,学生充实 教师历史比较的研讨计划,师生共同研讨历史比较问题,“导”与“体”互为补充,才是实施新教法的重要手 段。
三、评价效果
以必要的前提为基础,运用重要的手段,最终对整个教学过程作出概要的评价,将条件、措施与效果统一 成一个整体,这是新教法的第三步。为此,笔者常在课后围绕历史比较专题与学生共同分析与总结。在这步程 序中,教师再次成为主导,学生仍然是主体,“导”与“体”相辅相成,才是实施新教法的最佳效果。师生一 起分析成功与失误,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评价新教法的效果,并得出以下结论:
1.新教法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就中学历史教学发散性思维能力而言,其要求包括: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尤其是疑难问题;善于比较分 析问题,阐述独到见解;善于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我校高一学生在课前以教师编制的 各类历史比较题为参考,对即将学习的新课进行预习,预习过程实际就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过程。在新课 预习中,学生经认真钻研教材,定会发现一些问题,并在以后的课堂研讨中提出这类问题。
2.新教法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指导练习五个环节构成。这种固定化 的课堂教学模式,既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又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见,突破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 式,进行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改革,变教师的满堂灌讲授为师生共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迫在眉 睫。
变“教”为“学”,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下,由学生展开自学活动。自学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而 运用历史比较法在课前筹谋教学建议、课中研讨教学问题、课后评价教学效果,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形式。在课 前筹谋、课中研讨与课后评价中,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争辩,各种信息“聚焦”,各种思维方式“大碰撞”,才 能的充分施展,使学生不仅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而且在能力上得到锻炼。况且,在课堂研讨与课后评价中,由 教师单纯传授变为学生互动,教学信息的传递由单向变成多向,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得以展现,学生的 主体作用便会充分地发挥出来。
3.新教法有益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991年上海实行课程教材改革以来,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加强基础等方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19 96年,新教材的全面推广更说明了这一点。然而,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课程教材改革仅为其中一部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尤为重要。教无定法,教学模式不可落窠臼,但有一 定必须是相同的,即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由学生运用 历史比较法在课前筹谋教学建议、课中研讨教学问题、课后评价教学效果,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较好 手段。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将有益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后语
综上所述,运用历史比较法在
课前筹谋教学建议,课中研讨教学问题,课后评价教学效果是新教法的三部 曲。而核心于三个步骤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基础,如图所示:
附图{图}
上图显示的是两个菱形,外方的大菱形是新教法的教学程序,内方的小菱形是实施此程序的核心基础。用 菱形表示是想借以说明,教学呈多边形,教学模式和学生思维皆为全方位。既然如此,教师应走出传统教学模 式的圈子,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材通过新的教学手段融入新的教学模式中,这就 是我们探究适应新教材之新教法的粗浅体会
【筹谋建议、研讨问题、评价效果的论文】相关文章:
7.筹谋近义词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623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