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杂性思维方式的角度看教育规律的特点论文
[摘要] 120世纪复杂科学的不断发展,启发我们重新审视教育规律。从复杂性思维方式的角度出发,针对其教育规律表现出的必然确定性、应然随机性、弹性及非重复性等一些新的特点,我们必须转变对教育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教育规律; 应然性; 弹性; 非重复性
对规律的探讨一直是哲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传统的规律观认为规律是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和果之间具有普遍性和确定性。教育规律就是此规律观在教育中的移植,教育规律即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随着20世纪系统科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的全面发展及对教育这一复杂系统的深人认识,启发我们重新审视教育规律。
众所周知,在具体的教育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现象和问题,而把教育规律仅界定为必然性、确定性,排斥偶然性、随机性,是不全面的。例如,在论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时,一般认为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这一论断(必然性的教育规律)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具体清况要比此复杂得多。所以说,没有绝对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如“不能用偶然性否定必然性一样,也不能用必然性否定偶然性,它们两者的关系是协调共存、互相补充的”。
教育活动是人的活动,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而教育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规律的复杂性。所以复杂性思维方式下的教育规律观认为,对教育规律的理解不能局限在传统规律观的范畴,应进一步深化拓展。具体分析,复杂性思维方式下的教育规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必然确定性
教育规律是必然的、确定的,如教育与人的发展及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稳定联系,是教育活动发生、发展和运行的基础和前提。但从复杂性视角看,这种真理性不是绝对的、永恒的,而是有前提、有条件的,也就是说,此必然确定胜仅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是存在的。
二、应然随机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教育不断地与市场、社会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新问题,本论文来源于(http://www.51lunwen.org/ )需要新解答;加之教育活动本身的主观应然性因素—教育价值、教育目的的存在,决定了教育规律的应然随机性、不确定性,如个体发展的参差不齐,导致教育无法照顾每一个学生而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此种随机情况的出现,既是对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挑战,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动力、生命力。
三、弹性
由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规律有很大的弹性,即教育规律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是不能完全对等的,在具体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更多的情境性、突发性、偶然性等特征。例如,教学过程中几种必然联系: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教学过程要比这几个必然联系复杂得多,简单机械地套用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
四、非重复性
自然科学的可重复性受到严峻挑战,实证主义对所谓的“相同条件”提出质疑,认为没有两个事物是完全等同的,所以必须对一系列的相关条件作详细说明。根据测不准原理,严格的条件确实是难以实现的,那么教育规律的重复性也必然受到影响。从历时态上,随社会的变化,教育与社会的必然联系及教育活动内部的因素间必然联系发生改变,所以教育规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作用前提和条件。从共时态上,在不同性质和形态的社会里,教育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方式等也有各自的特点;即使在相同形态的社会里,教育规律也不可能完全原样复制。
复杂性思维方式下的教育规律是对传统的仅强调必然性、确定性的教育规律观的超越。教育规律不仅具有必然性、确定性、重复性,也具有应然性、弹性、非重复性;绝对的确定性、必然性、重复性是不存在的,因为在具体的教育领域,大量反常现象的存在是传统的教育规律观所不能解释的.
【从复杂性思维方式的角度看教育规律的特点论文】相关文章:
5.实验型论文的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616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