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的方式体验语文之美论文
摘要: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只有让学生诵读、品味、探究、鉴赏语言,才能感受到语文的美。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如何体验语文之美。
关键词:语文味;音韵之美;情感之美;文化之美;表达之美
听了很多的公开课,每一堂课虽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新课标的理念,但专家们仍会善意地指出:“还要多一些语文的东西,多一些语文味;语文还要再语文一点,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
什么是“语文味”?什么是“语文的方式”? 如何才能用“语文的方式”体现出纯正、浓郁的“语文味”?
最早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的程少堂先生给“语文味”作了这样的界定: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师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心仪的审美快感。语文味就是教学过程中让人感受到的一种美感。同时,“语文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其根本是要指向“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惟有深入语言,让学生诵读、品味、探究、鉴赏语言,才能体验到“语文味”,感受到语文的美。笔者试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理解,不当之处,还希望能得到专家同仁的赐教。
一、诵读文本,体验音韵之美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媒介是语言,对语言表达技巧和规律的获得,最有效的途径是靠学习主体的自然“习得”——用心读书,再好的讲解也无法代替这种“习得”。语文学科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读”的'重要性。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师已开始重视“读”的教学,但时间投放不足,形式单调。教师的大量讲解分析仍然占比重较大。把“读”作为一种训练,远不像操作课文讲解分析那样“习惯”和“顺手”。所以,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返朴归真。课堂阅读教学首先应该紧扣文本,让学生有充分的自读的时间,从内容、情感、意向上深入地去读词、读句,读出词句抑扬顿挫的节奏,读出对词句的理解及其自己内心的感受,读出其音韵之美。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富阳至桐庐一带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千载之后捧读,仍令人神往。同样,吴均这篇简练精彩的山水游记小品文,宛如一首韵味盎然的诗,读来让人心旷神怡。这样的文章,唯有多多诵读,方能体验其独特的神韵美。
二、品味字词,体验情感之美
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现实中我们的语文课,往往不乏精辟,不乏知识,缺乏的是激情,是感染。因此,语文教师要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这座桥梁,往往就可以由文本中看似不起眼的几个字词来构建;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字词,就可以深深体会语文的情感之美。
朱自清的文章往往情感如汪洋恣肆,以《绿》为例:“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地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我们哪怕只用眼睛触摸这段文字,都能感受到朱自清对“绿”的倾慕、喜爱、陶醉。对于加点字词的品味与解读,不但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也能训练学生解读文章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品味字词,让学生感受文字里的情感美,用语文情感的魅力吸引学生,就会有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三、拓展意象,体验文化之美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以传承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方面都要有所作为,只有这样才会使语文课更有意义,才能更好地履行育人的神圣使命。同时,语文学科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努力把语言中文化的部分、美的部分阐释出来,以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热爱。
北大教授孔庆东回忆自己上中学时学《故乡》,少年闰土在海边沙滩上的那一段描写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在他成为老师去教授《故乡》时,他就从这段入手,和学生一起探究这段让人难忘的原因。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每个人都把自己融入到那片海滩中,去体会、想象、描述。最后教师升华总结:这一段是故乡的灵魂,就像诗歌有诗眼一样,这是题眼。为什么说它是题眼呢?因为《故乡》讲的是一个希望的意思,“望”的本义恰恰是月圆,农历的十五叫“望”。鲁迅恰恰是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使用“望”这个字的,他写了一轮圆月。
我们都学过这篇文章,但很少有人像孔老师这样从意象的角度解读它,让教学散发出文化的魅力。
受到孔教授的启发,我在教学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时,也从总结描述泉这一意象着手,让学生体会语文的文化美:“作者笔下那在草丛上轻轻流淌的泉水,多么温柔,细腻,如小提琴那抒情的旋律;从石缝间滴落的一滴一滴珍珠似的水滴,多么晶莹,滴落在水中犹如那清脆的琵琶之声……这就是‘山泉’,这就是‘自然’,这就是‘天人合一’,这就是古往今来无数的墨客骚人向往的天地境界,这就是璀璨的文化!它不仅存在于谢大光笔下的鼎湖山山泉中,也存在于陶渊明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存在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存在于东山魁夷‘泉水从地泉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
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泉”这样的意象,为他们打开感情与人文文化宝库的大门。
四、关注形式,体验表达之美
语文课是以语文本体为基础的。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歌德曾经阐述文学与语文的关系:“文学内容所有人看得见,涵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丰美的意蕴,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语言之美,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例如:形容自己不变的的生活,有人说:“一贯如此”,有人说:“还是老样子”,还有人说:“涛声依旧”,三句意思一样,都表达了生活方式始终如一的意思,但表达效果则不相同。
第一句不能明显传达一种情趣,第二句透露出悲观无奈、消极不满的意味,第三句却达观诙谐,积极向上,而且形象感强。
琢磨一下其中的 “秘密”,可知第三种说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一种具体的景象来形容不变的生活,语言要比第一二中说法生动。
除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外,拟人、移情、双关、象征等等手法都可以增加语言的形象美,这样的例子文本中比比皆是。我们只要在教学时多让学生比较、欣赏,学生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表达之美,进而习得并学会美的表达。
又如,在教学《故乡》时,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分析认识闰土、杨二嫂的不同性格和作用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成功的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分别用的什么手法。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同样写外貌,作者刻画杨二嫂用了“漫画”手法,文字相当简练,但是却抓住了人物的某个特征,并加以夸张放大,“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正像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给人留下很瘦又恣睢的印象。而描写闰土,则运用“素描”手法,有整体的勾勒,也有细节的描绘,并且细节是如此真实细致:“……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一顶破毡帽……一件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给人沧桑、穷困辛酸的印象。在教学中惟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形式方法,学生才能在阅读中发现表达的秘密,才能习得表达技巧与规律,才能在写作中运用自如。
不仅“语文的方式”丰富多样,“语文之美”也是穷之不尽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产生对文本的音韵美、情感美、文化美和表达美的认同与赞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得到提升,进而重树学生的人格,使其拥有获取人生幸福——特别是精神幸福的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海天出版社,2006.
[2]聂剑平.语文与语文教育本质论[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6).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only by aloud-reading, tasting, probing and appreciating language can students feel Chinese beauty.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experience Chinese beauty based on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s.
Key words: Chinese taste; phonology beauty; sentiment beauty; cultural beauty; expressive beauty
【以语文的方式体验语文之美论文】相关文章:
1.语文桥之美教案
2.语文之美小学作文
3.感受语文之美
4.语文之美初三作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862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