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智能悖论与中华智谱整理研究论文
一、导论
《纽带》是中央电视台近期热播的纪录片,该片在全面梳理海外四百年汉学生命历程后,被采访的荷兰籍汉学专家施舟人说:“我们需要中国伟大的文化,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文化需要一个新的影响,需要一个新的能够发展的肥料,一个新的因子。关于这个事情,我在美国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文化基因库》。”
在《文化基因库》里,施舟人先生依据新近的科学研究,认为:我们可以证明,被称为思维和意识的东西,不仅存在于人体内所有地方,甚至也存在于人体之外。
“思维和意识存在于人体内所有地方”,应合的是人类智能在人脑的观点;“思维和意识存在于人体之外”,应合的是智能在宇宙的观点。
那么,到底人类的智能是存在于人体内的人脑?还是存在于人体外的宇宙?这就形成了人类智能研究的悖论问题。作为对2010年本刊第1期刊发的《女性智慧的诗意启蒙》的后续研究,本文对中国文化基因——中华智谱进行统整,来协调人类智能研究的悖论,直接为心理学、间接为教育学的创新提供原创理论。
二、人类智能悖论
人类智能及其本质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脑科学家一直努力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但至今仍然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以致智能的本质与宇宙的起源、物质的本质、生命的本质一起被列为自然界的四大奥秘。
从是推出非、从非推出是的悖论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悖论本身就是事物复杂性走向极端的必然反映。”
人类在揭示被列为自然界四大奥秘之一的人类智能的奥秘的过程中出现了“从是推出非、从非推出是”的逻辑怪圈。即,人类智能悖论:从智能在人脑推出智能在宇宙,从智能在宇宙推出智能在人脑。
智能在宇宙的观点最早出现在1847年的《科学美国人》杂志的“智能设计论”专栏中,该观点认为在自然界中,有一些现象用无序的自然力量无法充分解释,世界特别是生物体的构造是如此复杂、美妙与和谐,它们不可能是随机自然形成的,而只能是由智能设计者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
但要继续追问智能设计者是谁设计的?最早的智能设计者的智能又是怎么来的?于是就再推回来,从智能设计论推到达尔文的进化论上,进而推出智能在人脑的观点。
智能在人脑的观点认为人类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人脑逐步进化,并逐步形成感觉、思维、语言、行为等功能,于是人类智能便产生了。可见,智能在人脑的观点基本上与进化论的观点相一致。坚信智能在人脑的人工智能专家,为了把人工智能设计得更接近人类智能,就想方设法模拟人类智能。但在模拟过程中发现人工智能只能模拟人类智能的三维空间结构,而人类智能的一维时间之矢是无法模拟的,而正是这一维的时间之矢才是人类智能的本质。
《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指出,在人类的经验中,我们觉察到并记住的总是过去而不是将来,这一心理学的心智文化的时间之矢,是由生物学的进化时间之矢决定的,而再向前推演,生物学的进化时间之矢则是由宇宙学的物质演化的时间之矢决定的,这又把智能从人脑推到了宇宙。但不是推到了宇宙的智能设计者,而是推到了宇宙演化的时间之矢。这样人类智能在宇宙或在人脑的悖论就变为时间悖论:
一个出生在未来的孙子,回到过去他祖父的时代,把他祖父杀死了,他祖父自然也就生不出他的在现实中存在的父亲,他父亲没有在现实中存在过,又怎能在未来生出他这位孙子?不可能在未来出生的孙子,又怎能回到过去杀死祖父呢?
周昌乐先生在《逻辑悖论的语义动力学分析及其意义》一文内认为:“无论是宗教还是艺术,科学还是哲学,最有意义的语言都是刻画矛盾冲突的,其形式化的研究就用得着悖论语义学的方法,特别是悖论语义动力学分析更能把握这些语言所刻画的矛盾冲突的深层意义,反映其深层意义的结构……只有能够刻画悖论的语言,才具有最丰富的结构和生命力。”一句话,“悖论是通向真理的必由之路。”
智能在宇宙或在人脑的悖论语义动力学,其丰富的结构和生命力就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通向人类智能本质的必由之路:人类智能存在于从宇宙到人脑的时间之矢过程中。其实,祖父悖论是“飞矢不动”悖论的翻版,飞矢的时间之矢相对于具体的一个时段,它是相对静止的,祖父生存在过去的空间就是“祖父”的时序,父亲生存在现实的空间就是“父亲”的时序,孙子生存在未来的空间就是“孙子”的时序。
简言之,存在于从宇宙到人脑时间之矢过程中的智能,在宇宙演化的物质空间内,它是按能量指令运动的矢性;在生命进化的生态空间内,它是按信息指令活动的知性;在人类文化的社会空间内,它是按符号指令行为的智性。而矢性能量、知性信息与智性符号,即,矢-知-智的文化结晶就是中华文化里蕴藏的类似光谱的智能本质:智谱。
因此,人类智能从宇宙到人脑的时间悖论是通向中华智谱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中华智谱统整
中华智谱统整的逻辑实质上就是中华名辩逻辑。春秋时,老子主张“无名”,孔子主张“正名”,墨子主张“取实予名”。这样儒道墨三家围绕名实关系展开的争辩,就形成和古印度的因明逻辑、古希腊的形式逻辑并称的轴心时代三大逻辑之一的名辩逻辑。
“名”是名词、概念,“实”是事物、信息,“辩”是对是非的论辩。中华名辩逻辑统整着中华智谱,于是“实”就是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灵宪》思想,“名”就是汉字“智”的原型,“辩”就是名与实的“概率称量”。换句话说,就是按《灵宪》思想之“实”的概率,称量“智”字原型之“名”的智谱。
(一)中华智谱统整之“实”:张衡《灵宪》思想“三才理通,人灵多蔽”,这是《后汉书》评赞张衡的话,意思是天地人三才在道理上灵性相通,而人的灵性多被遮蔽。
张衡为“寻绪本元”,使圣人“因兹以生心”而创作《灵宪》,在书中他认为,世界在“本元”上有一颗使天地人三才相通的种子叫“灵”(阴阳交互场),它是张衡的“思在化之所原”。灵生出道根——空虚,“厥中惟虚,厥外惟无……盖乃道之根也”;道根再生出道干——混沌,“太素始萌……浑沌(混沌)不分,盖乃道之干也”;道干再生出道实——万物,“道干既育,有物成体……盖乃道之实也”。然后“时育庶类”,在诞生生命的基础上,人类有了意识,“人之精者作圣。实始纪纲而经纬之。”也就是说,在灵生出道根—道干—道实,即,物质—生命—意识的基础上,才产生了人类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78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