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英汉习语表达的语用参照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英汉习语表达的语用参照论文

  摘要:本文旨在从语言与文化语境的关系出发,阐明英汉语中的习语表达具有“显性”与“隐性”的特点。译者如果掌握英汉语中习语的关联因素及其语用意义,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翻译,就能准确传达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所包含的语用用意,实现翻译的通达和文化的对接。

  关键词:习语;表达;语用

  一、习语、文化与交际

  英语和汉语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积累了大量的习语。习语是指“作为一个单位使用的,意义不能从其独立的组成部分得出的一种表达法。”[1]215可见,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提炼而形成的短语或句子,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一种形象化的语言,含蓄典雅,意在言外,凝聚了人民智慧、民族语言的精华,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使语言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

  习语作为一种承载文化的语言载体具有鲜明的种族特征。习语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等密切相关。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习语源于不同的社会、历史传统和生活习性,所以,使用英语与汉语的人在思维习惯与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具有规律性,人的思维具有共同性。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所形成和表达的思想,另一个民族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形成和表达。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可以用不同的习语表达相同的思想和情感。这使得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成为可能,也使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二、习语的表达及翻译

  习语是经过较长时间的使用才逐渐固定成形,传播使用。

  就汉语广义的习语而言,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习语是人们在实践与认识的过程中提炼出来,而不同的民族的生活经验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相应地,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习语就可以分为相通的和不相通的。

  对于怎样用一种习语很好地表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常用“直译”与“意译”的思维方式去处理。但是,在什么时候用“直译”,什么时候用“意译”以及相应的“度”的把握是译者面临的难题。因此,译者不妨寻求一种新的方法来把握其度,从语用学角度,把该语言习语的“语用用意”(pragmatic force)作为参照,再采取相应的翻译表达方法。

  “语用用意有两类:暗含的(i m p l i c i t)和明说的(explicit)。前者指言下之意,后者指字面的用意。”[2]186英汉语习语形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每一条习语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并具有各自的语言特点。译者在将英语习语转换成汉语习语表达时,力求英汉语习语的语用用意等效,对于相通的和不相通的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汉语的“雨后春笋”,可以借用英语“like mushrooms”来表达。然而,译成“likebamboo shoots after spring shower”也未尝不可。前者更利于英美文化背景的读者接受,因为英语中的“mushroom”(蘑菇)能形象表达迅速生长之势;后者,准确地译出字面意思,但对于对中国竹文化了解甚少的英美人很难从“bamboo shoots”中理解生命生长的盎然与速猛。选择哪一种表达就要根据语境来确定,考虑到习语的语用价值。

  (一)“显性”习语的翻译表达

  “显性”习语是指通过字面能够被直接理解的习语。这类习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能表现出相似的思维方式,并且通过事物的推理、认知过程,在英汉语中有相近的语言表达。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直接套用另一种语言就可以传达出原文的语用用意。对于思维相通的习语,用另一种语言传递比较容易,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如: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习语不但有相同的意义而且有相似的形象或比喻。在这种情况下直接使用另一语言就能很好地表达原意。例如汉语译成英语:易如反掌as easyas turning over one’s hand;如雷贯耳like the sound ofthunder in one’s ear;隔岸观火watching a fire acrossthe river;浑水摸鱼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to go in at one ear and out at the other.

  或者英语译成汉语:in the same boat同舟共济,处境相同;

  throw cold water on泼冷水;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赴汤蹈火;in twos and threes三三两两;near and dear亲亲密密;Heroes would admire each other.英雄重英雄。对于不借用形象或比喻的、不带有民族特性的习语,可以直接套用,例如汉语译成英语:迂回曲折twists and turns;风卷残云like a whirlwind scattering wisps of clouds;突飞猛进byleaps and bounds.英语译成汉语:turn a deaf ear充耳不闻;

  a thorn in one’s flesh肉中刺;at a second thought三思而行等。有些习语出自一些已经没有生命力的典故或历史故事,这种民族性可以淡化,仍然直接用另一种语言显性表达出来。

  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可以译成“Misfortune might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而不去考虑“塞翁”的故事。

  上述译文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风格,简洁明了。但英汉两种语言毕竟是有差异的,有些差异使得英汉词语表达不可能在结构上,甚至意义上绝对的一一对应。这就需要调动“隐性”的翻译手段。但只要能反映出英汉浯习语之间共同的语用用意,达到交际的目的,就是圆满的翻译。

  (二)“隐性”习语的翻译表达

  第二类习语是在英语与汉语中思维方式、形象表达上都存在一定差异。这类习语不能从其字面直接了解含义,如:“对kickthe bucket只存在一种理解和一种可能的反应,不会有对它字面上的理解”[3]126因此,这类习语只能用译文传达其语用用意,言外之意。这就需要译者首先要仔细体会原文的语用价值,然后再把其语用价值内化为目标语。例如汉语译成英语:一毛不拔Not a cent would be parted with;釜底抽薪go to the rootof the matter;十年树木,百年树人It takes ten years tocultivate trees,but a hundred to train people;真金不怕火炼Genuine gold fears not the blazing fire.英语译成汉语:You cannot judge a tree by its bark.看树不能只看皮,看人不能光看衣;a leap in the dark冒险行动,盲目行为;

  rooted to the spot呆若木鸡;Smooth water runs deep.水静流深,人静心深;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shakethe dust off one’s feet拂袖而去。不难看出,如果能用相近的汉语直接表达英语习语的字面用意,就可以直接表达。如果英语习语的言外之意并未出现在原文中,那么译文中就要加一些语言来明确表述,使字面用意和言外之意互为观照,使交流顺畅达意。

  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反映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推理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都有较大的差异。对于这种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在意义上具有民族性和典故性,翻译时只有找出英汉习语表现出来的语用用意的共同点,就能准确传达原意。例如,the sword of Damocles译成“达摩克里斯之剑”或者“象达摩克里斯之剑那样的临头的危险”,对于不知典故的读者仍然莫名其妙,而译成“临头的危险”,既表达了其语用用意也使语言简洁明了。因此,译者不妨根据习语语用用意进行等值翻译。

  例如汉语译成英语:江河日下go from bad to worse;旦夕祸福Fortune is fickle;开天窗说亮话To put all cards onthe table;挂羊头卖狗肉Cry wine and sell vinegar.英语译成汉语:Achilles’heel致命的弱点;as clear as crystal清如水晶;Everyday is not Sunday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Judas’kiss口蜜腹剑;As a man sows,so he shall reap.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上述各例,都是参照语用用意进行的翻译。英语习语只出现字面用意,汉语译文中没有英语原文中的字面用意,而是直接反映了原文间接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虽然英汉两种语言表达差异很大,但是翻译时根据其语用参照,处理好相通的所指意义,就能较好地表达原意。

  三、结语

  话语的表达总是不完备的,有多重意义蕴含其中。浓缩民族文化精随的习语,虽然由于各自的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语言形式、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但是,译者通过对原文语用用意的“显性”与“隐性”的把握,通过认知弄清英汉语中的关联因素及其语用用意,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翻译,就能准确再现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所表达出的语用用意,促进英汉民族的文化交流。

【英汉习语表达的语用参照论文】相关文章:

1.11个有趣的习语表达句子

2.有趣的成语(习语)的英文表达

3.语用预设研究的论文

4.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特征论文

5.英汉语言学术语对比论文

6.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用能力论文

7.英汉翻译主位理论的论文

8.英汉复指与易位及其理据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7519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