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汉语隐性否定动词的心理认知及其影响因素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汉语隐性否定动词的心理认知及其影响因素论文

一、引 言

  隐性否定(concealed negation) 是指有否定的意义但是没有否定的明显外形,是通过间接或者暗示的手段表达否定含义的一种语用或修辞手段[1]

  1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一个句子的形成过程需要经历由深层结构通过一些转换规则,转换为表层结构的过程。因此,我们把那些含有明显否定标志的否定形式看作是表层结构否定,也称为显性否定(explicit negation) ,把那些形式肯定但意义否定的形式称为隐性否定(implied/concealed negation) 。例如:

  (1) 福州,依然在祥和平静之中,丝毫没有洪兽围城的感受。

  (2) I can see nothing in the dark。

  (3) Je ne sais pas。

  (4) 避免摔倒。

  (5) 他的能力受到了大家的质疑。

  例(1) 至例(3) 句是显性否定,因为它们分别通过显性否定词如"没有"、"nothing"及"ne爌as"表达否定含义。例(4) 、例(5) 两句是典型的隐性否定,即它们在句法层面上没有显性的否定词,但在语义上却有否定之意。例(4) 中的"避免摔倒"意指"不要摔倒",例(5) 中的"他的能力受到了大家的质疑"意指"大家不认可他的能力"。

  否定现象是国内外研究者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国内对否定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法和句法层面[2]

  2国外现代语言学对否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词汇句法层面,研究否定的结构和意义,特别是否定的句法结构和否定的辖域等问题; 二是在语用层面,研究否定的预设和含意以及元语言否定现象等。而对于否定,尤其是隐性否定在话语中的理解过程的研究还不很充分。鉴于此,本研究以汉语隐性否定动词"避免"、"拒绝"、"否认"以及"怀疑"类为对象,以框架语义理论为视角,以"多维取向并举"为方法,力图探究受话者理解汉语隐性否定动词的心理认知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二、理论背景及研究方法

  (一) 理论基础

  Langacker 在 2001 年提出了 Current DiscourseSpace(CDS) 的语篇分析方法。他认为实际语篇中的一个分句对应于心智中的一个视窗,每个心智视窗代表着被观察到的场景和听说双方语篇的发展阶段,这样一个实际语篇就是由这种与分句对应的视窗连续构成的,并且随着实际语篇按线性顺序向下发展,心智视窗就不断得到更新[3],如图1 所示。

  Langacker 强调语篇的连贯性,一个完整的语篇理解过程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认知过程,并且连续性体现在不断更新和深入的层次拓展关系中。王寅也认为,语篇理解体现在语篇可以让心智构建一个完整的认知模式。这种观点,究其原因,来源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连贯性和完整性。这种认知的完整性的形成基于三个条件: 概念成分上的照应性; 命题发展上的因索性; 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4]。

  因此,实际语言交际中,语用者需要对语篇整体性做出思考,不断调整认知世界,以实现语篇的正确理解。语用者要在必要时对认知框架(cogni—tive frame) 进行调整以适应交际需要。"框架"概念最早由 Fillmore 为研究词的分布特征而提出,Fillmore 认为,框架(frame) 是在我们心理上构建的全部概念系统[5]。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就同时激活了理解与它相关的其他词语的意义,并自然地构建起一个事件或情境的框架。

  认知语言学认为,框架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反应形式,是概念系统的组织方式,并因主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而产生,Fillmore 认为框架是由一系列具有相关性的范畴组成,即槽或空位(slot) 。框架可以将词汇和语篇联系起来,能够启动框架的词语被称为关键词(key elements) 。当认知主体接受到语言信息的刺激后,必然会激活与之对应的概念结构,即激活区[6]。同时根据胡曙中教授的研究,人们使用语言交际的过程是动态的[7],所以,框架构建(frame construction) 必然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激活区是会发生变化的,每一个认知框架都是由一系列关键元素组成,话语开始的关键词可以帮助构建一个框架,但是,如果槽(slot) 中出现的词与已构建的框架中的概念发生矛盾,这就意味着框架的透视域(perspective) 发生了变化,理解者就必须调整认知角度,构建起一个与意义相关的新框架[8]。这种意义构建中的框架转换现象,要求听话者对已构建框架中的信息进行重组,用新框架的结构完成即时语篇的处理(on—line discourse processing) 和新的意义构建。

  隐性否定是一种隐藏在词语内部的否定,它没有明显的外在形式,它的外延对应着否定的意义,要理解它的意义就要找到心智中对应的一个视窗。然而,在话语理解中,受话者在寻找心智中对应的视窗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隐性否定词语的外延,受话者原有框架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等。那么,受话者已有的框架是如何转换的?哪些因素诱发了框架的转换? 下面,将依据上述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 研究方法

  "多维取向并举法"指本研究中既有"基于语料库法",又有"质化研究法"; 既有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应用,又有语用学相关观点的使用。采用这种"多维取向并举法",以期全面揭示汉语隐性否定动词框架的转换和诱发机制。

  (三) 汉语隐性否定动词: 框架转换及诱发机制研究

  1汉语隐性否定动词分类

  关于隐性否定动词的分类,国内外学者如沈家煊、Jespersen、Givon 等人都有涉猎。沈家煊将汉语"含有否定意义却不是明确的否定词"的动词划分为"避免"类、"防止"类、"差欠"类、"否认"类、"小心"类、"后悔"类、"责怪"类和"怀疑"类等[9]。Jespersen 将英文此类动词分为"deny,forbid,hin—der,doubt"等。Givon 从历时角度提出了更多的隐性否定动词类,包括"refuse,avoid,fail,lack"等。

  依据他们的分类,本研究筛选出英汉语中对应性较强的四组动词"避免""拒绝""否认"以及"怀疑"类进行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7456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