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作用分析论文
体育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其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由于近几年来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极为重要。健康体育教育模式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助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研究对象
选取该校2014级600名大学生,其中男300例,女300例,分为12个教学班,以教学班为单位作为研究对象。
2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Inventory)分别对600名大学生实施健康教育模式前后进行调查。该量表共有90项症状清单(SymptomChecklist),因此,也被称为SCL—90量表。
2.2文献法
参照该次研究目的,对国内外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心理健康的文献进行查阅,做好研究的准备工作。
2.3访谈法
访谈一些体育和心理专家,咨询其意见以及最近研究成果。为该次实验的方法和手段提供有效依据。
2.4实验教学法
两个学期均进行健康体育教育模式,第一学期完成跆拳道教学和选项课教学,分别为男6个班和女6个班。每周进行一次教学,每节课45min,9~11周完成跆拳道教学。课堂前期进行跆拳道教学,其余时间作为学生足球、篮球、兵乓球、健美操和太极拳等选项课学习,让学生发现自己喜欢的课程。学生可在7~9周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完成选课,完成选课教学并对其进行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剩余时间让学生完成心理健康学习。提高选项课教学设置在第二学期。依据学生自行兴趣和爱好的选课结果,重新排班,每班人数为40~50人。排球、太极拳、篮球和乒乓球课程中乒乓球课程均男女各2个班,剩余课程均为男女各1个班,共计10个班。足球1个班均为男生,健美操1个班均为女生。技能教学时间为14周,心理健康理论教学2周,考试测评2周。实验前要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完成教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能够有自主选择权进行体育项目课程选择。每学期课堂评价结束后,要对学期的课堂评价和意见进行总结和反馈,并对教学方法及时修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5数据统计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技术资料用%表示,采用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分析
3.1高校学生心理状况测评结果分析
根据症状自评量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学生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高校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心理状况、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都发生改变。存在一些学生不能立即适应大学生活。高校学生社会阅历和社会生活经验不足,使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障碍。高校学生的生理发育相对成熟,会产生性冲动和性欲望,但受到法律、自身理智、社会道德和纪律的制约,把冲动和欲望压抑在心里。学生缺少正确的性心理健康知识,不能够对性做出科学的评价及认识,造成学生出现心理不适和困惑。恋爱、经济情况、个性发展、生活习惯、个性发展和家庭关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学生心理问题。
3.2高校学生第一学期教学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第一学期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通过对第一学期教学完成后的结果分析,与学习前相比,学生学习跆拳道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升。跆拳道注重的精神和意志上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把存在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释放出来,让学生变得更加沉着冷静,长时间学习,促进学生自我行为调控力和注意力的提升,还可改善学生躯体化症状。教学实验结束后,采用SCL—90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10个因子值均有所改善。
3.3高校学生第二学期教学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分别对第二学期教学前后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试结果表明,10个因子值都有所改变,一些因子间的改变具有显著性差异。依据学生选项课内容,可分为技能主导同场类项目、技能主导表现难易类项目和技能主导隔网类项目。对三类不同项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分析结果表明,技能主导同场类项目能够降低学生的强迫、敌对、抑郁和焦虑等心理,与教学前相比,各项因子的总均分具有显著性差异。技能主导难易类项目可改善学生的抑郁、焦虑、躯体化和人际关系等因子,具有显著性差异。技能主导隔网类项目可调节学生的敌对、躯体化和人际关系因子,各类项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思维灵敏性和文化素养等都有所提升。
4结语
将健康体育教育模式实际应用于教学中,对学生的自信心、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意志等均有所提升,充分证明,健康教育体育模式能够提高高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储建新.健康体育教育模式对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开封大学学报,2013,27(3):76-80.
[2]傅君芳,林建君.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探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34(2):91-94.
[3]李茂盛.浅谈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4,(16):148-149.
[4]贡晨.关于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运动,2013,(19):68-69.
[5]陈垚,戴友军.中学体育教育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7):57.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作用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745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