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影片节奏的心理学功能探析论文
动画是一种从诞生之日起就有了强烈节奏控制的艺术形式。动画创作者需要考虑通过节奏的调控来影响观众的情绪,对观众的观影心理造成影响。节奏作为影视艺术生命力的最重要表达方式,应当符合观众心理规律特点的节奏,才能更有效地使观众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共鸣。
1 节奏与观众心理的关系
节奏能触发和调动人类的共同知觉,这一点早在影视艺术诞生之前,就已经被人类的生活诠释得很好了。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类通过感觉将外界信息反映给大脑,然后由知觉来将这些反映加工成信息。知觉的判断依赖于人过去的记忆和感受,其中有一部分,人生来就带有的本能性知觉,依赖于从先祖开始,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存留在人脑内的遗传性记忆。几百万年前,原始人在外狩猎,面对野兽时的奔跑,投掷用具,制服猎物等行为都是快速进行的,快给人以危险、紧张的信息。结束一天的忙碌,回到洞穴吃饭,休息,放松下来,留在记忆里的感受便是慢给人安全、轻松、舒缓的信息。
反映到影视艺术中节奏对人的心理作用上也是同样的。例如,镜头画面转换得快而短的段落带给观众的心理刺激更强,容易引起人兴奋的感觉;较长的镜头段落就像是轻抚人内心一般,带给人舒缓、松弛的感受。
影视艺术大概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需要观众的一种,任何影视艺术作品,从根本上说,都是为接受者而创作的。因此,作为创作者,需要研究观赏者的心理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何时需要刺激、何时需要舒缓。观众的地位很重要,他们对影视作品的接受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被动的反应而存在,而是与创作者和作品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三角形关系,它自身就是一个能动的构成。观众接受心理的重要性并不低于创作心理,而且正是创作心理的一部分。创作心理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接受心理的推动和校正。[1]同样,影片中各类节奏的存在也是以观众者感受为条件。一个好的影视动画创作者,会有目的地安排一系列因素去影响观众的精神和心理,让观众被影视节奏所引导,在心里映射出创作者真正想传递的内容。
在荧幕前,由于观众心理处于放松和接受的状态,他们的一切感知都可能被放大,一句在现实生活中听起来比较平常的话,在剧中听起来可能会十分感动,一个幅度并不大的动作,可以显示出比现实中更大的感染力,人心也就更容易被打动。有经验的导演会根据观众的生理、心理需求来完善剧情,依据观众情感变化的节奏来处理影片的节奏。正如苏联电影导演普多夫金所说:“节奏是从情绪上感染观众的手段,导演用这种节奏可以使观众激动,也可以使观众平息下来。”[2]当影片情节发展对应上观众的情感发展时,影片节奏就与观众的心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发展而起伏波动。
2 影片节奏与观众感知的关系
人对时间的感知是主观的,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自身心理状态的支配。这种感知时间是一种心理上的时间,造成了观众在不同状态、不同心境下对时间的感知有一定偏差。例如,我们独自在房间里读一本晦涩又无趣的书时,会感到一个小时是那么漫长,而在与好朋友的聚会中,开心地说笑间,这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这个现象说明有趣的情境能缩短人的心理感知时间,枯燥乏味的情境延长人的心理感知时间。荧幕前的观众对时间长短的判断与实际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这与观众观看时的情绪关系很大。所以,影片的时间不只包括实际放映时间,还包含了观众内心感知的时间。
早期电影理论家让·爱普斯坦最先在《魔鬼的电影》一书中提出了“时间幅度”的电影时间观,解读了观众在看一部电影时主观心理上的时间幻觉:“有时,人们甚至感到似乎不存在什么延续时间,尤其当人的精神完全被现时的事件所吸引时。”[3]我们知道,动画和电影一样,是一场时空连续的幻觉,人在这场幻觉中,如果保持注意力集中,处于紧张和期待的心理,时间自然飞逝,以至于结束时让人意犹未尽。所以,如何能使观众长时期保持情绪的兴奋,缩短其心理时间感知,就需要有节奏地对观众心理进行刺激。
正因如此,影视艺术作品的节奏把控安排,对于观众观影心理的影响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触:一部好的动画放映结束后,我们通常都会感觉观影时间比实际的播放时间更短,这时候就会发自内心的觉得这部动画“好看”;而一部情节松散,节奏平缓的动画往往会让观众觉得冗长无趣,时间流逝仿佛也变慢了。
动画电影的常规放映时间大约是90分钟~120分钟左右,除非是在情绪得到极大调动的状态下,否则观众很难在荧幕前坐一、两个小时还保持兴趣不衰。如何使观众能长时间地觉得“有趣”,就需要凭借对观众的心理把握,精确计算和安排影片的剧情节奏。希区柯克曾经这样发问道:“难道一个导演的工作,不正是压缩和拉长时间吗?”他所指的这“时间”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时间”,而是指观众的心理“时间”。也就是说,导演应当主动以剧情发展调控观众的情绪,引导观众时而紧张,时而松懈,使观众的情感随着影片剧情的起伏而波动。从这个角度来看,影视艺术可以说是一场艰辛的心理博弈,胜出者才能在长达数小时的时间里,吸引住成百上千的观众。
3 动画影片中的剧情节奏
动画影片最基本的要素便是叙事,最根本的目的是要通过画面来传达创作者的意图。所以,剧情是动画的出发点,剧情节奏作为影片叙事成分的一部分,为传达、体现影片的主题、思想而服务。
影片中,剧情节奏的把控在于合理设置每个段落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位置与时长。商业动画大多采用戏剧式的剧情架构,这种方式要求情节的段落和段落之间层层递进,步步紧逼,节奏越来越紧张,以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所以,在安排影片剧情节奏时,除了影片主线的矛盾冲突设置以外,通常还需要由很多小冲突来构成一个大冲突,环环相扣,层叠波动前进。使情节在达到最终高潮的路途中,仍有无数的情节来刺激、吸引观众。这些刺激就需要有节奏的调控,如交通信号灯,在颜色即将改变之前,都会一闪一闪,明灭交替,这是因为经验证明,一亮一灭比无间歇的长明更能刺激人们的注意。在影片中也是如此,影片的速度和节奏必须经常变换,消除任何可能存在的单调,才有可能吸引观众产生对后续情节的期待心理。
换种方式叙述,可以说,剧情的整体结构是一个主要矛盾冲突过程,而围绕着这一主要矛盾冲突过程,会产生很多副线矛盾冲突。这些矛盾的产生、发展、激化、爆发等几个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力量和视觉冲击等,使整体节奏此起彼伏,这些大大小小、不同的矛盾,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节奏。
如果一部动画能做到每个剧情节奏的变换都符合观众的心理,那么这一定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动画《花木兰》①中的情节发展就能很好地诠释剧情节奏张弛交替的分布:
故事主线——匈奴侵犯中原,皇上下诏书,要求每个家庭选出一名壮丁加入军队,花木兰为了保护年迈的父亲,选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凭着一股坚强的意志要为家族争光。
故事副线——木兰与李翔将军的.情感发展。
故事主线开始后的进展:
小高潮——木兰女扮男装,连夜离家。(节奏紧张)
情节发展——木兰家老祖先派出保护兽去帮助木兰。(节奏松弛)
小高潮——匈奴已经深入中原腹地,挑战军队。(节奏紧张)
情节发展——木兰进入军营,在花家守护灵的帮助下,以自己的坚强意志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士兵。(节奏松弛)
小高潮——木兰所在军队遭遇匈奴突袭,(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木兰情急中用炮轰下山头的冰川,将整个匈奴军队埋葬于冰雪之中。(节奏紧张)
小高潮——由于受伤,被识破女人身份,驱逐出军队。(节奏紧张)
小高潮——匈奴军队并没有被完全消灭,剩下的主力混进京城,而这一切刚好被木兰撞见。(节奏紧张)
情节发展——京城里的人们都在为胜利而欢呼庆祝。(节奏松弛)
小高潮——匈奴王潜入皇宫,带走了皇上。(节奏紧张)
大高潮——木兰和将军勇救皇上,与匈奴王搏斗,最终消灭匈奴王。(节奏紧张)
情节发展——皇上亲自感谢木兰。(节奏缓和)
如上所示,在这部动画中,情节的紧张和松弛不断交替,就像是不断交替对观众的刺激和抚慰,从而使剧情动静相宜、张弛有致,使观众的紧张心理随着一个个小高潮逐渐累积,在大高潮时得到一个畅快的爆发。在高潮段落中,之前的矛盾都得到了解决,故事的主题也得以彰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导演对影片剧情节奏的控制,目的是主动调节观众情绪起伏变化的曲线。一部影片中,抒情和紧张的情节需要同时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衬托,就像我们需要呼与吸,交替的过程都是相互依存的,一味地抒情或一味地紧张都会让观众觉得乏味。新手有时容易为了制造足够的冲击力而过度地刺激观众,一味地让情节紧张再紧张,使观众处于节奏感受单一的状态,效果适得其反。正如席勒在《论悲剧艺术》中的所说:“一个新手就会把惊心动魄的雷电,一撒手,全部朝人们的心里扔去,结果毫无收获。而艺术家则不断放出小型的霹雳,一步步向目的走去,正好这样可以穿透别人的灵魂。只有逐渐推进,层层加深,才能感动人的灵魂。”[4]过度紧张的节奏和过度缓和的节奏都会使观众感到疲倦或注意力降低,只有张弛有度,才能给观众带来最圆满观影感受。
4 结语
影视艺术的传播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对观众产生生理和心理刺激来完成的,虽然欣赏影片时,观众的心理反应往往因不自知而为人们所忽视,但近年的研究表明,在视听艺术传播过程中,心理作用是贯穿始终的,无论是影片的哪一种节奏,最终都作用于观众的心理机制。动画影片中的节奏需要随着剧情发展有高低、起伏的交替,节奏的要点在于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观众更好地感知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精神。无论什么样的动画节奏都需要符合观众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因为只有在观众的接受和肯定之下,影视艺术才能实现其存在的意义。
【动画影片节奏的心理学功能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2.和声的节奏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71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