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重要性论文
美丽中国,是新时期党对中国社会发展目标做出的富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诗意表达,同时也承载了我们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不可否认,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技术水平的创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从根本上说全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较高水平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根本途径和保证。
1、加强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1.1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促进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需要。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全体社会成员从认识到实践的共同参与。诚然造成生态环境的问题引发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不健康的经济增长方式、人口迅速增长等,但从深层意义来看,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人们错误的价值观造成的。因此,实现美丽中国美好愿景,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前提是必须转变市民的价值观念,必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生态文明观。通过培育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将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从传统的利己主义价值观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因此,加强市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是实现美丽中国美好愿景的内在需要。
1.2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新时期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需要。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城市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人才、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具备这种能力无疑是重要的,然而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聚集和辐射能力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我国有些城市为了短期实现上述生产要素的聚集,不惜以牺牲环境来换取资源优势,也确实收获了很多的短期利益,一旦这个城市的环境恶化到一定的程度,不再具备生态优势时,就不可避免地面临人才、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失,城市竞争力也就急转直下。因此,从长远来看,加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培育全体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城市环境、资本、人才、资源的良性循环,是保持城市长期繁荣发展和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1.3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促进市民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市民个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人通过社会实践,从自然、社会和自己的关系中获得解放而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对市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就是帮助市民树立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树立人与自然平等互利的关系,进而在实践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目前市民生态文明意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生态环保知识缺乏,关注度低。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信阳市民对生态环保知识的知晓程度和认知广度均处于较低水平,进而导致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也不高。大部分市民低估了自己对保护环境的责任,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城市环境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当前,信阳市民对经常宣传、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垃圾分类、节水节电、大气污染、噪声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关注度较大,但是对土壤酸化、荒漠化、野生动植物锐减、全球变暖等离市民自身生活较遥远的问题关注度较低,甚至对这些常见的污染状况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都不了解。根据2014年环保部发布《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中显示,公民对雾霾的了解程度高于80%,然而对环保举报电话知晓度却低于50%。正是由于市民生态环保知识的缺乏,对环境问题关注度低,就会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2.2环保行动滞后,参与度不高。根据调查发现当前信阳市市民对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参与力度不高。在环境保护方面,市民“怨多行少”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信阳市在2016年开始了市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第一期工程就建了覆盖全市范围的51个服务点,但通过笔者走访发现,自行车的利用率还是很低。市民对“绿色出行”的理念非常认同,认为骑自行车“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城市的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在减少城市交通堵塞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但问到“是否准备使用公共自行车上下班?”时,大部分市民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骑自行车上下班还是有诸多的不便,还是觉得自己开车方便。市民环保行动滞后还表现为大部分市民对他人污染环境的行为很不认同,很鄙视他人的种种破坏环境的行为,但是却对自身要求过低,经常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找借口。
2.3生态消费意识淡薄,浪费行为严重。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也渐渐丰富起来,伴随而来的就是不知不觉的过度消费问题。比如每年不断被刷新的“双十一”单日交易额,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一下,我们产生的这些消费中理性消费的比重占了多少。根据调查很多人在网上买的日用品如榨汁机、酸奶机因为清洗麻烦只用一次就扔掉,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自己因为冲动消费而后悔的文章比比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市民们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还是以享乐主义为上,他们在贪图自身享乐的同时忽视了过度消费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会产生过量的垃圾,进而也加大了对环境净化能力的压力。如果不提高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消费观,浪费现象就难以根除。
3、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有效途径
3.1加强教育、完善生态环境知识体系。培育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加强生态环境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加强学校生态教育,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贯穿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课堂上,让孩子们形成一个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第二,要加强社区生态教育,通过居委会以及各种社区组织,组织各种类型的生态环境知识小讲座、小座谈会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宣传,让广大社区居民都能掌握基本生态知识;第三,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教育培训,领导干部是城市发展的掌舵者,要让他们通过各种针对性的培训对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进而提高他们在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决策水平。
3.2加大宣传、普及生态环保知识。现在社会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对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非常大,我们在进行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工作中,可以通过电视、微博、微信等市民利用率较高的媒体,结合每年的国际湿地日、保护臭氧层的国际日等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日,通过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制作视频等方式给市民普及湿地保护、臭氧层的保护、濒危动植物的保护等相关的生态环保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也让他们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事业逐渐地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进而积极地参与其中。
3.3倡导绿色消费、形成新的生态消费理念。绿色消费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倡导市民绿色消费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市民们了解过度消费给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后果。通过宣传建议他们少购买一次性用品、购买家用电器时要注意能效标识、购买水流小的淋浴喷头、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等开始,将生态消费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市民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态的正确的消费观念。
3.4完善政策法规、规范生态文明意识的行为。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是解决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第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位置,用政府权威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第二,完善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通过设定支持某些行为、鼓励某些行为、禁止某些行为等多种模式,来明确引导市民做出符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行为,要让行政力量和法律力量形成合力来保障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工作顺利进行;第三,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执法力度,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营造良好秩序。
参考文献:
[1]厉雅娇.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及其培育问题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5
[2]赵凌云,常静.历史视角中的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J].江汉论坛,2011(2)
【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重要性论文】相关文章:
5.市民文明公约
6.文明市民守则
7.大庆生态文明论文
8.幼儿生态文明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71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