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的状态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情感与学习需要的满足与否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注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同时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做到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进行情感的有效传递。进而抓住“激情点”,深入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让学生在情感和求知活动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情感 语文教学 师生关系 效率
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心灵的艺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是与学习中需要的满足与否密切相关的。当学习获得成功,得到师生的好评,学到新知识,满足求知欲,产生兴趣等,感染学习对象的功能。此外,还具有调节、强化认识活动,增强学习效率,形成学生个性行为品质的巨大功能。所以,情感教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育的始终,只有包含情感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
一、增强“学生观”,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
情感因素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常说的“做教师的绝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促进相互了解,增进友谊,而且能使教与学较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因为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关系和谐,可清除学生的畏惧甚至逆反心理。引起学生对教师的肯定反应,并在课堂教学中配合默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建立师生间良好的关系?由于在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中,教师是较为主动的一方。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生观。特别是教师是否能对全体学生都表现出热情与爱,是否能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是影响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地说,学生对某个教师产生了恐惧感,那么对他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甚至会因人费事,讨厌这门课。反之,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一走进课堂,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会油然而生。因此,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师生间息息相通,建立和培养师生间真挚、谅解、体谅和相互尊敬的友谊关系,是当好一名语文教师最基本的标准。
教师本人的行为与人格对学生的吸引也是影响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巴兰诺夫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中的'人格式教育事业的一切”。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当是这种人”。教师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
二、突出学科特点,做到“三情”统一
从语文教育的目的看,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的思想情感的基础课,我国古代教育早已提倡“知”、“情”、“意”、“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而现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教育目标之一,已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
三、重视情感投资,创设情感氛围
课堂教学是情感教学的主阵地,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1、艺术地设计导语,引发学生学习课堂的浓厚兴趣
由于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学生的特定情绪状态不定,授课前乃至更长时间的各种信息的干扰,这些干扰信息往往会跟随学生进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影响学习活动的开展。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要让学生预先蓄积与作品相协调的情感氛围,从现实急剧进入作品意境当中去的目的,增强对作品人物、生活形象、意境感受和理解的效果。教师要设法帮助学生向课文相应的情感方面转换,进入角色,诱发“预备情感”和“接受心境”。
导语设计是一门艺术,它已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独辟蹊径,新颖别致的导语设计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更令人耳目一新。
2、抓住“激情点”,深入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在学习分析课文前,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文中所蕴含情感因素。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激情点,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相碰撞而产生共鸣。“入境视觉亲”,让学生“触景生情”体验回味种种情感,在情感和认识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
情感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方法,它渗透于教育、教学中,在教学中要重视情感的效能。情感教学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情感教学不是娇纵溺爱。而是教师通过培养、引导,使之对知识持有追求的体验。总之,我们要通过情感教育,充分了用情感的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达到教育目的的效能。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论文】相关文章:
6.懒马效应议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51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