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规避语言的外显性在人们日常的交际中司空见惯。本文试图探讨人们规避语言外显性的各种语用学策略,最后从语用学的角度剖析人们规避语言外显性的种种原因。
关键词:外显性;会话含义;预示序列;模糊限制语;礼貌原则;顺应论
Abstract: It is common that people avoid explicit language in daily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intends to discuss some pragmatic strategies used for avoidance of explicitness, and to analyze some reasons for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Key Words: explicitnes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presequences; hedges; politeness principle; adaptation theory
1. 引言
人们说话最简单的方式是,说话人说出一个语句并且准确地、按词语本义地意谓他所说出的东西。也就是说,说话人用一种直接的表达方式传递自己的交际意图。但是,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并不是唯一的。也就是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是直接地、开门见山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而是用间接的、含蓄的语言旁敲侧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现象就是语言使用的间接性(indirectness)或内隐性(implicitness),和语言的直接性(directness)或外显性(explicitness)是相对的。人们规避外显语言的策略和手段是各种各样的。本文拟对规避语言外显性的语用学策略做一个初步的研究,然后从语用学的角度剖析人们规避语言外显性的各种原因。
2. 规避语言外显性的语用学策略
不管是直接的(或外显的)表达方式,还是间接的(或内隐的)表达方式,其实都是人们对语言的使用。语用学就是专门研究人们如何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的学科。按照语用综观说(pragmatic perspective)的观点,所有语言现象,包括语言使用,都可以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下面我们就从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预示序列(presequences)和模糊限制语(hedges)这三个角度去探讨人们是如何规避语言外显性的。
2.1 会话含义
会话含义,就是平常所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是由Grice 1967年首次提出的, 以区别于常规含义(conventional implicature)。申小龙(2003:177)认为,会话含义不是语义学研究的一句话的字面意义,而是语用学研究下的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他将前者称为“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后者称为“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当这两种意义不一致时,就产生了会话含义。人们在会话中往往传达多于字面意义的其它言外之意,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尽量避免语言的外显性。例如(1):
A:Shall we go shopping this afternoon?
B:I have to finish my term paper.
从对话的字面意义来看,A是在向B提出建议或发出邀请,但B并没有直接采纳或拒绝。B的回答有意违反了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中的关系准则(relevance maxim),因而产生了会话含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包括发话人A)就不能再按照对话的句子意义来理解B的意思,只能依靠当时的语境和说话双方共享的知识来推断出B的话语意义,即言外之意,B的回答其实是间接的否定,相当于“No, because I have to finish my term paper.”如果我们进行这样的分析, 或许B的回答可以接受。根据上下文, 我们可以推断出B这样回答的真正意图:回避使用外显的语言,从而达到间接谢绝的目的。
(省略一段)
2.2 预示序列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看,预示序列就是施为前语列,即说话人在以言行事之前,先用某些话语探听虚实,以确定是否向对方实施某一言语行为。预示序列是为了实施“请求”、“邀请”、“宣告”等“言外之力”的最典型的会话结构模式(何自然,1988:165),因此主要有“预示请求”(pre-requests)、“预示邀请”(pre-invitations)、“预示宣告”(pre-announcements)等几种类型。例(2):
a) Pre-request:
A: Are you going out tomorrow?
B: No. I have to finish my homework.
A: May I borrow your bike, then?
B: Sure.
b) Pre-invitation:
A: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B: Nothing important. Why?
A: Let’s go to visit Zhongshan Park.
c) Pre-announcement:
A: Do you know our boss’ decision?
B: No. Anything important?
A: He has decided to trim the workforce.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发话人使用预示序列的主要动机就是要探听有无向受话人实施“请求”、“邀请”、“宣告”等言语行为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发话人使用预示序列的目的就是要检查自己将要实施的言语行为是否有价值,如果没有价值,就可以在实施前加以避免(姜望琪,2003:240)。此外,如果碰上难以启齿的话,也可以借助预示序列间接地暗示对方,以避免把话直接说出来。因此,从这个角度讲,预示序列与间接言语行为极其相似(胡壮麟等,1988:282),都是规避语言外显性的重要手段。
2.3 模糊限制语
根据Lakoff(1972)的定义,模糊限制语就是一些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日常交际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限制语。一方面,模糊限制语的误用很可能导致语用含糊(pragmatic vagueness);另一方面,合理运用模糊限制语在许多语境中却是实施语用策略的一种手段,有助于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例如,人们经常出于礼貌而使用模糊限制语,因为它能够充当一种缓和手段,其特有的模糊性决定了说话者的会话含意不是直接地、外显地传达给听话者。例如(3):
甲:您觉得我能进贵公司吗?
乙:据说你的面试没过关。
在上例中,乙在陈述之前加上了一个模糊限制语“据说”。根据国内有些学者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据说”属于“间接缓和语”(attribution shields)(何自然、陈新仁,2002:150-151)。它的特点是,说话人通过引用第三者的看法,间接地表达自己对某事的态度或评价。在上例中,乙为了顾全甲的面子,维护礼貌原则,没有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用了“据说”这样一个间接缓和语。这样就可以缓和、削弱直接拒绝给对方带来的生硬感和冷漠感, 使拒绝更容易为对方所接受。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50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