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信息技术为探究学习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利
信息技术是一门带有探究性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科。信息技术以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高度交互、因材施教,信息量大,重现力强,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自主控制、操作简便等优势与课程整合,为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天地。“所谓探究式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而“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品)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与文本展开对语,通过与作品的对话,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达到与作品的主题展开对话与交流的目的。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探索、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所以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让学生通过自读、自己探究课文来提高。“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不但能促进教学形式多样化,为学生创建更多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而,信息技术、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本文就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原则及其应用进行探讨。
二、信息技术在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原则
1、启发性
信息技术之所以有效地为语文阅读教学服务,是因为它本身就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画面或浅近易懂的东西直接展示出来。而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作为基础,结合有效的启发性画面及有效的“提问”,能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
怎样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
一是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课件演示来回忆已有知识,观察现象,出示练习题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二是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教学中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画面及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以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2、重点性
一节课40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用在最需要、最值得的地方,注意二个方面:
一是抓住重点难点探究,不在枝节上周旋。
二是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以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学生化难为易。
3、层次性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循序渐进。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探究能引导学生去探索欲达到目标的途径。每次的探究,教师须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地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认识逐渐深入、提高。
4、创新性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说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因此,丰富的网络资源是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的物质基础,在丰富的网络资源前,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去认识主题,使主题探索活动才有一定深度,才会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三、信息技术在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习语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多媒体课件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它以图形、图象、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第十册语文书只有《冀中的地道战》一课,文章的时间及背景离现代较远,学生读起来枯燥无味,而多媒体课件能使学生感知的事物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于是,上课前,我先带学生观看《地道战》这一影片,先让学生感受“地道战”的魅力,在回味无穷的画面中,学生自然理解了文中的重难点:迷惑洞、孑口、火攻、毒气攻、有线电、无线电等生词,也从中体味到我国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2、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语言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探究过程中,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在语言能力培养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
一是品读语言的能力
在读中学习规范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悟出表达方法,掌握表达技巧是阅读教学的精华所在,但是如果能加上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更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例如《林海》一文中写“岭”的部分,教师抓住“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句,在多媒体中有效的选择大兴安岭中的“岭”的典型部分的画面,并结合图形的演示及对比,就能使学生“看”出岭的千姿百态,数量众多,也能说出“多而温柔”的特点。
二是语言的积累能力
背诵《富绕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我展示了海底的'种种生物,在生动有序的画面中引导学生去说,去背,他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积累语言的效果事半功倍。又如在古诗《泊船瓜洲》中的“绿”字,作者在写诗过程中曾改动多次,最后才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于是在春满江南美景的画面展示中,学生自然想到用了“满、到、过、入、回、临、游”等字,达到了各抒己见的“群言堂”效果,也培养了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是语言的运用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读是为了更好地说,更好地写,通过信息技术的演示,加强了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在《海上日出》一文中,有一句“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去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在探究“透”字的用法时,我演示了课文中的两种日出情况(一是晴天时,二是有黑云时),让学生观察有黑云时太阳升起的情景,这时他们不难看出,太阳的出现是多么不容易,表现了太阳上升的力量,不怕艰难,努力向上,把光明洒向人们的精神。从而体会到“透”字在此是最贴切不过。也懂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性,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而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问。亚里土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例如阅读《小音乐家杨科》一文,我给学生设计了两个画面前配上两段音乐。第一部分乐曲活泼、轻快、,仿佛是“杨科躺在河边静静的听着”大看然组成的交响曲;第二部分乐曲沉闷,凄凉,犹如杨科命运最后的结局,音乐及画面既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又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他们从第一段音乐中,信佛听到了马的嘶鸣声,蜜蜂的嗡嗡声,青蛙的呱呱声……而他们从第二部分中仿佛听到了杨科的呻吟声,被打的棍棒声,凶狠的诅骂声……还有枫树的啼哭声。想象,激起了学生情感交流和求异思索的冲动。
4、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探索性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这片丰腴的土壤,弥补了教本及资料的不足,让学生有大量的探究空间,在解决问题和巩固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草船借箭》一文,要理解“借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必须先知道诸葛亮、周瑜、曹操的为人如何。所以教师可在网上提供有关以上几个人物的历史小故事,如《三顾茅庐》、《杨修之死》等。
要学生读懂《索溪峪的“野”》、《迷人的张家界》等文不容易,因为它离我们生活环境较遥远,在未能带学生游张家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网络提供《张家界之旅》、《今日的张家界》等信息让学生走进迷人的张家界,岂不是有身临其境之感吗?大量的信息资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天地。
探究式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大主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将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唐晓勇《基于网络资源的学科课程主题探究活动》
梁秋成《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4.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502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