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的论文
作为语文教师,无时不在探求以最小代价让学生获得最佳效果的课堂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语文课堂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为了使学生不遗漏每一个知识点,教师总想讲多、讲全、讲透,面面俱到,结果收效甚微。语文教学成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只有学会精心取舍,才能走出贪大求全的怪圈,成就扎实高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材是文选式的,单元与单元、语言知识、读写知识不相连贯,不具客观体系性,如果不对知识要点进行客观统筹,“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造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琐碎、杂乱,造成传授知识、训练能力的不合理和不必要的重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短时间是不可能全方位学深学透一部作品的,正所谓贪多嚼不烂。“少则得,多则惑”,只有进行大胆合理地取舍,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语文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
充分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以定取舍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目标定位准确,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向,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目标不能贪多求大,应集中明确。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1)研读作者。要分析作者的思路,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和目的,明确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2)研读编写者。编辑在挑选、编排文章时都有一定的用意。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能只盯着一篇课文孤立地来看它,要把它融入整册教材中、单元中去考虑,想想编者为什么把此文编到这一单元?它与前后文之间有联系或区别吗?(3)研读学习者。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学生是实施教学的对象,作为决策者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纪律、思维、参与程度情况是不同的,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也不相同,要找出大部分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紧扣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定取舍
著名教育家王荣生先生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首先,要紧扣目标进行取舍。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内容必须体现目标。有的内容尽管好,但与教学目标不符,要坚决舍去,一味贪多,势必“蜻蜓点水”。譬如在参加优质课听参赛者讲授朱自清的《绿》一文时,几位老师都能将教学目标确定于比较探究上,但有的比较点过多,课堂容量过大,学生比较不透,甚至课没有讲完,归其原因还是目标不够明确集中。譬如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一等奖获得者李老师讲《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她将文章的重点内容锁定于对“闲人”蕴情的探究上。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后,引出对“闲人”内涵的探究。经老师点拨学生讨论后学生回答出“闲人”是指一种有闲适心情的人、闲情雅致的人。联系苏轼的经历,从而悟出了苏轼那种豁达、洒脱的心境,最后对本文主题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了。其次,从学生出发,确定内容取舍。有些教师喜欢按照教参上名师的教案上课,但效果并不好,原因就在于,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在生活环境、知识准备、基本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优秀教学案例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情。尤其西部农村的中学生,生活体验少,阅读量少,知识面相对狭窄,所以教学内容的.取舍,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为目的。
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以定取舍
旧课翻新,上出花样,是教师一个普遍心理,但有时弄巧成拙。譬如大量多媒体课件,精美的幻灯片甚至视频绚丽多姿,增强了趣味性,但课堂缺少灵活性和师生主观能动性,大大影响了课堂效率,导致本末倒置。在讲授《绿》这一课中,我采用了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用《绿》的图片导入新课,《绿》的朗读视频领会感悟,《秋》的图片引导写作。大部分时间放在文章写法分析和学生讨论探究上,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以我们仍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综合教学目标,布置适当作业,以定取舍
由于片面追求分数,许多教师将学生置于题海之中,作业单调、重复、内容窄、分量多、出题过细、答案过死,学生埋头于烦琐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不要将做作业作为检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唯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作业内容与课文内容的整合,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形式上要不断创新和富有趣味,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作业设计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巩固训练环节进行恰当的取舍定位,使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古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的论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486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