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关于中学生语文小论文范例的内容,欢迎阅读!
中学生语文小论文
我国一直在实行教育改革,就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想要真正的达到教育改革的目的,首先要在授课模式上进行改革。目前我国的中学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尤其是语文课改,探索出了多种模式,有些模式已经得到了印证,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是这些有效的语文教学模式,却没有在语文教学中推广开,只有一小部分学校的语文授课中,运用了新的教学模式。初中语文课改模式发展僵硬化了,所以想要推广语文授课模式,就要想办法让课改“活”起来,找到初中语文课改模式的活化之路。
一、洞察学情,创设情境
初中语文课改模式的活化之路,就需要在语文授课之中寻找办法,把语文授课内容和模式灵活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这些模式,对语文内容进行理解。语文课改模式的活化之路,是需要与课文相结合的。首先就需要在语文课堂上,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设立有关的情景模式。所以就是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立不同的情景。也就是模式分化。把某一系列的课文,继续分化为细致的子模式。并且根据子模式在继续设立不同的情景,把这些模式都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在苏教版语文课文中,《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说明文。说明文也是经常写作的作文题材。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描述,学生可以知道毛主席对于纪念碑寄于了怎样的深情。是毛主席为了纪念那些牺牲了的英雄们而设立的纪念碑。在讲解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可以为学生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以及影像,还有人们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了解认识感触,向学生讲解纪念碑建立的意义。同时把那一段峥嵘岁月,简单的介绍给学生。
因为是建国初期的事情,和抗战时期有联系,所以文章情景要分设两方面,一个是那段战争岁月,我们战胜有多么不容易,让学生把自己融入到那个年代,其次要设立建国时期,毛主席要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感情和想法的情景。随后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两个情景设置,真正的融入到文章当中,理解这样的一片说明文,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为什么是那样的深切浓烈。
最后,通过这篇说明文,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构造和写作方式,可以给学生留有写作任务。而后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以达到语文课文教学模式和语文课堂写作模式共同发展的目的。如图1,语文作文讲评的基本模式
二、多媒体教学,拓宽视野,突破语文难点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是初中语文课堂上重要的教学方法,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活化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不在是单纯的文字课堂,而是有声音有图像有感情的语文课堂。利用多媒体,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影像资料等,更加了解这一篇文章的思想内涵。
在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新闻两篇》中,主要播报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英香港权交接。这两篇报道,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件。由于是新闻播报方式,所以在老师讲解的时候,学生不会对这两件事产生思想共鸣。这时候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教学,播放当时的记录录像或是纪录片,就会让学生感受到那一时刻的不平凡。在老师讲解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时候,可以把大军渡长江的录像录音,给学生播放,并且把当时新闻报道的留音播放出来。同时,要让学生看长江渡口的凶险。学生在这样真实的历史资料面前,就会受到震撼,知道这一则短短的消息,里面牺牲了多少人,包含了多少人对胜利的渴望和对牺牲的人的悼念。同样,在讲解中英政权交替之时,也采用这样的方式,并且可以进一步的让学生了解到,香港时怎样碑英国掌控的那一段历史。多媒体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的难点。
三、改善教学方法,优化过程,发散学生思维
我国在推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素质教育一直是改革的重点。素质教育重视的不仅是学生的成绩,还是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想教育。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想要把教育改革深化进入语文课堂,就要把好的语文课改模式推广开,把僵硬老旧的教学模式淘汰掉,活化探索出来的语文教改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方法,并且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发散出去,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出师表》,是一篇著名的奏章。是诸葛亮写给刘禅的出师北伐的奏章。在《三国演义》里,大家都看过诸葛亮神机妙算,辅助刘备,三分天下。后来又辅佐刘禅。老师要想让学生理解当时的诸葛亮在写奏折的心情,就要让学生扮演诸葛亮。首先老师要提前让学生查找诸葛亮的有关资料,使学生明白诸葛亮对于蜀国是怎样的情感,然后对于帮助刘禅一统天下的执念到底是为了什么。其次在课堂上,让学生扮演诸葛亮,让他们把自己对于诸葛亮的了解和对蜀国的感情,流露在表演中。让学生有代入感,诸葛亮在写这个奏折的时候的心情,他对每一件事情的详细安排,都在表达什么。最后,可以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如果你是诸葛亮,在蜀国当时的国力水平下,你会选择出师北伐吗,同时让学生来判断蜀国的灭亡与诸葛亮的这次北伐是否有关系。这样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也让学生发散了思维。
中学生语文小论文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比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其微。
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482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