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改革和转型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概述了三螺旋理论内涵和该理论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特征表现,并结合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提出了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性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创新创业教育;高等学校
一、“三螺旋”理论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三螺旋理论概述
三螺旋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提出的一种创新理论和新范式。该理论将政府、产业、大学看作是创新组织中的三类创新主体,三者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作为合作基础,通过各自组织结构再调整、制度的再设计,推动优质创新资源的集聚与共享,达成一种非线性螺旋式上升的新型创新关系。要实现三螺旋动态平衡,一是要求三个机构领域之间的实质性合作,即每个自适应体在保留自身原有功能和独立身份的同时,又支持其他两个自适应体功能的完成。二是要求各主体内部的革命性变革,即每个主体在增强自身功能的同时,延伸和扩展其他功能,一定程度上发挥其他组织主体的作用,从而为各组织主体协同创新和发展提供相应的合作基础。
(二)“三螺旋”理论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特征
三螺旋理论作为创新的一种新的范式和理论,其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创新的特征表现如下:一是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涉及多种要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可以作为三螺旋中各方长期协作的共同目标,促使政府、高校、企业三者协同起来,通过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和提高系统效用的集成强度。二是教育主体的互动性。三螺旋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引入政府和产业两个主体,三者互动并行,强调政府和产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高校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三是系统的开放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是一个由诸多要素共同参与的开放过程,如高校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企业的各种平台、政府的政策与资金等,三螺旋理论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要求原本政府、大学、企业中的要素摆脱之前孤立、分散的局面,以合作共赢为合作的契机,打破各要素之间的壁垒,探索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三螺旋理论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短板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尽管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初步探索时期,仍存在着一些困境和问题。
(一)政府制度和政策保障不完善,资源投入不足
三螺旋理论中,政府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条件的提供者和创业环境的维护者,应动态把握和跟进整个创业教育过程,但当前政府应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职责仍有待改善:一是政策体系不完善且落实力度不够。尽管政府出台了一些诸如税费减免、创业补贴等鼓励和优惠政策,但由于限制条件较多且系统性差,许多政策缺少具体实施方案,政策执行和落实力度明显不够。二是财政投入不足,创业融资支持不够。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投入周期长、风险大,需要有力、系统的资源保障,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双创管理上侧重于行政化,且我国创业融资体系不完善,社会投资积极性低,各种风投和担保机构不发达,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资金不足仍是一大瓶颈。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体系不完善,资源紧缺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积极探索新模式,但似乎仍未在传统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活动体系不完善,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相关课程开发和设计较零碎,缺乏科学性、梯度性设计。二是在实践教学体系上,尽管当前许多校内实践平台、创业孵化中心和创业大赛应运而生。但囿于高校创业理念、资金等原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不能与理论课程很好结合,双创教育实践活动并未提升至可持续效应的高度。第二,资源匮乏明显。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不足,我国双创教育课程大多由从事经管、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教授,大多缺乏企业管理和创业实践经验,双师型师资队伍较为紧缺。此外,高校在双创实践平台硬、软件建设上虽有所投入,但由于资源分散和效益不高,仍无法满足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企业参与积极性低,支持不够
三螺旋结构中,产业的参与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推动者,由于创业教育的特殊性,“产业”有着丰富的创业教育实践资源优势,但目前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参与环节较弱。三螺旋视角下企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资金支持者、平台搭建者、信息提供者等角色,它不仅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战平台,还可为其创业实践提供资金和人才保障,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有效开展。但由于市场非理性本质,企业出于自身利益和商业价值评判,其在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并未尽到需履行的职责,这一定程度上造成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链条出现了严重脱节。
三、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方面
1.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理论基础。高校必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并使其具有实践导向性和层次性。其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将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依据自身条件适当增设MOOCS课程教学,促进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建设。
2.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完善实践体系。课程和实践体系的有机结合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资源和优势,在与政府、企业协作的基础上,通过校内外实践平台和实践项目的开展和建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同时,高校应通过创业种子基金、提供实践场所和基地等措施对大学生创业活动进行支持。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作为双创教育的实施者,要积极通过挂职锻炼、深造等方式开展实践锻炼,高校相应地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引入具备创业、产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成功企业家、风投家和政府高参来校进行创业指导、政策解读或兼任创业导师,强化对学生的创业指导,建立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4.高校应完善考评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政府、企业、高校应在合作基础上适当建立针对学生、教师的考评规则和机制。清华大学的清华创+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引入市场规则,通过引入启迪创投、天使投资等多家投资机构入校,让企业来评判项目好坏,使企业发挥教育功能。高校还应积极加强和鼓励科技成果对外转化,带动学生创新创业。
(二)政府方面
1.强化制度和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中居于主导地位,应通过自身优势,制定和完善创新创业支持政策,落实大学生创业的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一是应加大学生创业贷款扶持力度、适当降低创业准入门槛,精简审批手续,改善社会保障机制,为创新创业创业活动扫清障碍。二是应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形成中央专项、地方配套、社会募捐、产业加入、风投参与等多元化的支撑体系。还可通过整合各专项基金来强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培训和国际交流等投入。
2.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一是政府应建立专门机构、信息共享和合作交流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项目咨询和培训、项目对接、决策参考等一站式服务。二是政府应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引导扶持校企合作建立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创新创业园区、企业孵化器等载体,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同时发挥政校企三方合力,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三螺旋理论下三方互动合作的效应最大化。
3.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一是应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企业、高校参与成立专门的创业创新教育管理机构,自上而下地有序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二是应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创业创新教育联盟,通过相应的指导、监督和评价,促进各参与主体的共管、共建的工作机制的形成,加强相关扶持和推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实质性开展。
(三)产业方面
1.市场信息资源的提供。产业作为市场过程的参与者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推动者,理应加强与高校信息要素的流动和顺畅沟通,其利用自身优势将最新的市场信息、技术资源向高校适时对口开放,为其传递前沿市场信号,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和人才培养贴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风向。
2.提供资金支持和导师支撑。一是产业应在评估高校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资,注重长远投资。通过设立有关补偿基金和贷款担保资金,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金保障。二是由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足,应利用自身优质人力资源,使具有创业实践和管理经验的人才进入高校兼职创业导师,充实高校师资队伍、提供导师支撑。
3.注重平台搭建。一是产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校企合作下利用各方资源合作共建科技园、孵化器、实验室等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市场、商业机会,促使其更好地创业。二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成果转化率较低,企业应自觉搭建知识、技术成果转化平台。积极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市场运用,并建立相应配套的收益分配、成果改进等机制,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实处。
四、结语
三螺旋理论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还处于上升期,政府、产业、高校应在三螺旋理论指导下通力合作,通过良性互动促进三方各要素循环和流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实现三方良好互动和效益最大化,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
【三螺旋理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46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