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是很长时间以来的社会热点问题,其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说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对于每一个大学生个体来说,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都属于外部因素,短期内也很难得到很大的改观。因此,想要应对目前就业困难的局势,只能先从自身出发,针对目前就业困局,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就业策略。从这个角度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就凸显出其重要性了。本文拟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主要误区,充分发掘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积极的主观应对,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观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新生的学科,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伴随就业指导而生的一门课程。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认识自我、尊重个性的基础上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起点是就业主体本身,因此对于解决因为大学生本身就业观念误区造成的就业困难有其根源性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次就业质量差虽然很多高校官方公布的就业率全线飘红,但初次就业率仍然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每年统计初次就业率期间,是大学班主任和辅导员最头疼的时候,要去一个一个追毕业生及时就业。可想而知,一定会存在部分学生为了完成老师任务随便先找一个工作应付了事,这也随之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离职率高。
2.“人找岗位”和“岗位找人”现象并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到了每年的秋季或年后,就会有很多学生到处寻求招聘信息,请求老师同学提供就业信息、介绍工作。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就业单位发布招聘信息,甚至托自己认识的老师推荐、找人。看起来好像没问题呀,人需要工作,工作就来了。事实却是需要工作的人和需要人的工作并不能一一对应。这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岗位对人的要求与求职者对工作的期望不相适应,二者的对口性存在偏差。
3.离职率高很多学生刚走出校门,基本上处于一种懵懂、茫然的状态,完全对社会和自己的未来一头雾水,搞不清状况。有的是迫于学校压力随便就业,有的呢则是出于“自己长大了,不能再靠父母养着”的朴素观念先随便找一份工打着;在校期间老师出于就业率的考虑一般也会强调“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总而言之,他们对于所谓“职业生涯”不说一无所知,也是一知半解,大多数人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打算。
二.就业困难背后凸显的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
1.专业选择盲从,随大流大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并未仔细考虑自己的性格、志趣,只要找到能录取的学校、科系,便草草地签下了自己的一生。这种方法省时省力,不用花费太多心神,在短时期内的效率很好。缺点是无法根据个人的能力、特性作长远的规划。这种以进入能录取自己的学校、科系为目标的自然发生法,能暂时解除烦恼,但是在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性向、能力、个性与就业条件等因素之下,将来所面对的职业风险就比较高。许多大学生进入二、三年级后,要求改专业或者完全没有学习积极性,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没有进行自我分析和科学规划,大学生在专业选择、未来的'职业导向、岗位要求等方面都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准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些学生完全无心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稍作了解就会表露出对专业不感兴趣,只是按照家长意愿做出的选择;有一些学生要求要转专业,但让他谈谈对两个专业的认识,却不知所云,甚至仅仅因为专业名称听着顺耳就要转过去,更遑论进一步对专业未来职业要求的了解了。2.就业主观性强,盲目随意(1)盲目跟风引发频跳槽正因为在专业选择上的随意性,进入专业后又没有端正态度,根据岗位需求进行学习和规划,认为毕业后自然应该有工作在等着自己,就会造成到虽然毕业但是并不能成为有效的“产品”,不符合行业要求,自然找不到工作。勉强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因为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喜欢怨天尤人,对将要遭遇的种种困难没有心理准备,工作流动性大,这对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十分不利,对社会的教育投资也是一种浪费。(2)追求高薪四处碰壁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机会”和“选择”的时代,大学生如果没有周全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定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找工作时就会比较随意,目的性不强,哪儿热闹往哪儿挤,有一种随波逐流的趋势,没有紧迫感。甚至把“工作报酬”作为就业时最重要的参数。而没有认真思考自己到底能为企业、单位提供什么,自己到底值不值自己期望的那个薪酬标准。在四处碰壁中也很少进行自我反省,长此以往,还会对人生失去信心,甚至对社会产生消极不良情绪。3.职业期待和定位过高或过低(1)盲目自信、胃口高吊导致巨大落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盲目地追求大的自我发展空问、高的薪酬、好的工作地点等,其功利性明显,对就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这使得很多大学生择业都集中到经济发达地区及前景看好的行业,而艰苦行业和边远地区则少有人问津,人为造成僧多粥少,就业困难。(2)自卑畏怯、信心不足带来的心理障碍信心不足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等原因,但主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梦寐以求的企业对自己的简历一点儿回音都没有,也许是发了无数份简历都没有下文,开始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如果从更深一层来讲,就是不敢面对机遇、迎接挑战。归根结底也是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分析自己,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从业能力。总而言之,正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念,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就算在外力因素下勉强就业,也会有较高的离职率。
三.怎样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解决上述问题
1.正确把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时间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职业教育应该从小抓起,贯穿整个职业生涯。也就是说,在小学、中学阶段就应该安排职业教育课,让孩子了解一些职业的内容、特点;另一方面,当面临升学和就业的时候,辅以多种心理测验,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人格特征等,为他们选择大学志愿和职业提供参考意见。但是我国小学、初中阶段现行的教育体系几乎完全没有考虑职业规划教育。如果大学生在他们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目标,非得临近毕业时才做准备,毕业生一定会感到很茫然,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这就需要高校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在校学生进行全程职业指导。首先,进校后马上开展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补上“认识自己”的重要一课,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专业选择;其次,选定专业后,要对自己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目标明确才能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建立“终身学习”的职业生涯概念,让学生能从“职业生涯”全程的高度去规划自己的初次就业和就业取向,避免盲目和冲动。2.加强师资培训,科学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为了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准备,学校必须重视师资培养。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虽然已进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很多情况下是由专业负责人、学生辅导员、专业课老师组成的课程团队,虽说这些老师对于本专业就业和岗位要求有一定了解,但受过专业、系统“职业指导”培训并获取中级以上资格证书的老师不多。这就导致老师上课质量参差不齐,或者难免偏重个人爱好或优长,对学生的指导难以达到科学有效的目标。因此,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批地培养“职业指导”专业师资,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专业课程团队。有了专业的师资队伍,有助于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除了上述所言“认识自我、职业认知(包括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自我测评、职业生涯规划文本制定所构成的理论体系之外,还需要有一个相对应、相配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侧重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包括获取并使用各种测评软件或系统全面客观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从而通过二者交叉得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范围,进而确定自己适合的专业和职业目标;通过了解目标职业和自身实际,确定自己的最终职业目标、实现阶段以及短期、中期目标;对照职业目标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与短期目标相对照,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最后形成规范的职业生涯规范文本。除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外,课程团队还应该设立固定办公场所,随时接受学生的咨询,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并做好记录和总结。在师资充足的情况下,最好把学生分成小组,一个老师负责对本组的学生进行全程跟踪指导,这样更加切实有效。3.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制定计划、执行计划的习惯和能力;选择性地追踪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执行情况。职业生涯规划中本身包括了短期目标和规划,可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期制定短期目标和计划。指导老师负责检查本小组学生目标、计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指导其作出修订。学生根据学期初制定的计划严格执行。执行过程中要随时作出修正,注意阶段性小结和期末总结。对执行计划有效、目标实现率高的学生提出表扬和鼓励,相对实现程度不高的学生要作出原因分析和针对性指导。经过几个学期的训练,使学生养成围绕目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的行为习惯,为其真正实现职业生涯最终目标提供坚实的保障和基础。为了检测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是否切实有效,我们还需要在离校前根据一定比例和不同层次,确定出全程跟踪的学生名单,制定出可操作性追踪计划和实施方案。跟踪得到的典型案例反过来可以成为今后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料和分析对象。
【论大学生就业规划观念误区的重要性论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342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