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稿就是为了广播需要而准备的草稿,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广播稿的特点为口语化,内容生动,结构简洁、主题集中。学雷锋精神的优秀广播稿,我们来看看。
学雷锋精神广播稿短篇一
甲主持人:三月春风甜,三月百花香,三月景色秀,三月人欢畅。
乙主持人:处处皆如新,处处有芬芳,处处喜相逢,处处笑声朗。
甲主持人:三月是我们学习雷锋的传统月。今年3月5日是伟大领袖***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47周年纪念日。
乙主持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祖国大地吹拂着暖暖的春风,让我们与春风同行,与雷锋精神同行。
合:今天,我们在雷锋精神的照耀下,迎着春风,伴着新绿,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
甲主持人:第一项:出旗,全体敬礼,礼毕。
文明礼貌心灵美,多少个雷锋活跃在我们生活中。
乙主持人:请辅导员为升旗手受标志。
甲主持人:春风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
乙主持人:只要有春风吹到的地方就有绿色的生机。
甲主持人:怀念雷锋似一棵长青藤,从春的额头上生长。
乙主持人:雷锋叔叔是面旗,引导了我们的人生航程。
甲主持人:第三项:介绍升旗手事迹。
雄壮的乐曲震荡着浩缈的天空
乙主持人:鲜艳的五星红旗随朝阳一同升起。
甲主持人:我们高举右臂,行着庄严的少先队礼。
乙主持人:第四项:升国旗,奏国歌,全体敬礼,礼毕。
甲主持人:站在国旗下,每一次都有新感受,而今天会更加激动不已。请升旗手谈升旗感受。
乙主持人:五星红旗—你高高的飘扬吧,你飘扬在空中,飘扬在我们心中。第五项:让我们高唱国歌。
甲主持人:今天雷锋叔叔不能和我们一起升国旗,可是雷锋精神永远与我们同行。
乙主持人:第六项:请听国旗下讲话《向雷锋叔叔学习》。
甲主持人:我们赵五小的校园里,永远回荡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这歌声激励我们茁壮成长。
乙主持人:雷锋那灿烂的微笑是校园里永不西坠的太阳。今日雷锋在哪里?全班:今日雷锋在这里,就在我们的生活里。
(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甲主持人:三月春风暖,三月阳光媚,三月雷锋多,三月喜洋洋。
乙主持人:五星红旗照耀我,雷锋永远是榜样,文明颂歌天天唱,文明之花永开放。
合:同学们,在这春满人间的日子里,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快乐的小雷锋。升旗仪式到此结束。
学雷锋精神广播稿短篇二
(播放音乐:《学习雷锋好榜样》)
男:亲爱的同学们,
女:亲爱的老师们,
合:大家中午好!每周一次的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见面了。
男:我是来自六1中队的程世林,
女:我是来自六2中队的张思慧,
男:张思慧,这首歌你听过吗?
女:当然,明天3月5日又是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日。
男:三月的春风是彩色的,染黄了迎春花,漂白了柳絮,描青了山峰,绘绿了秧苗,吹红了我们胸前的红领巾,同时也掀起了我们学习雷锋的热潮。
女:说起雷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四十多年前的3月5日,***亲笔题词,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一夜之间,雷锋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一个普通战士的光辉形象,从此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
男:下面,就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位时代英雄那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吧!请听雷锋的故事。
女:雷锋叔叔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7岁就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平时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他多次立功。1962年8月15日,雷锋叔叔因公牺牲,年仅22岁。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留下了一个永不消逝的名字--雷锋,也留下了一种伟大而高贵的精神--雷锋精神。虽然他的生命仅仅走过22个春秋,但是,从车站的大嫂到身边的.战士,从工地的民工到灾区的孩子,无不感受到他的关怀和温暖。他的光辉形象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请听,《雷锋雨夜送亲人》。男:一天,雷锋正在驻地附近的车场上擦洗汽车,突然阴云聚拢,下起了雨。他连忙拉开帆布盖车,一抬头,发现公路上有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怀里抱着个小的,手里拉着个大的,肩上还背个包袱,“叭叽叭叽”蹚着泥水,在大雨中吃
力地走着。雷锋跳下车来,迎上前去一打听,原来这妇女姓纪,是从哈尔滨来,从车站走到这里,要到樟子沟去。她发愁地对雷锋说:“兄弟呀,叫雨浇的,我都迷糊了,往哪走是正路呢?”雷锋听了,看看又快黑了、还下这么大的雨,怎么走啊!就说:“大嫂,你在这等等”便连忙跑回宿舍,拿来自己的雨衣给那妇女披上,接过孩子来替她抱着,冒着风雨送他们回家,一路上,又是风,又是雨,那孩子冷得直打哆嗦,他又脱下了自己的衣服给孩子穿上。一直走了将近两个小时,才把他们送到家,那妇女感激他说:“兄弟,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你送我们母子的情意啊1雷锋说:“军民是一家,何必说这个”风雨一直没停,天也黑了,
【学雷锋精神的优秀广播稿】相关文章:
2.学雷锋优秀广播稿
4.学雷锋精神的日记
5.学雷锋精神的作文
8.学雷锋月广播稿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332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