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里,物质生产的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了,甚至还扭曲的发展了。我想,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当承担这个责任。
一个人为什么而接受教育?这个问题太大。但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宣扬什么,却必须明确,尽管在这个问题上是见仁见智。从教十年,我时常在思考这个本体性的问题,谈不上什么观点,只是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记录如下。
一、关于语文本义的思考
《现代汉语词典》将语文定义为语言和文学。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对于这四项基本功的重要性每一位语文教师认识得都很充分,不需我再多言。我只是想谈一谈语文的另一半文学。如果将小学一年级用来集中识字的儿歌童谣也算作文学作品,那么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材就都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那么这个载体到底要盛载些什么给我们的学生呢?
当然,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符合语言规则的,都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典范。但是如果教师仅仅将其作为学习语言的工具,那么就是对文化的浪费,思想的漠视。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她表现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理解、对情感的思辨和对真、善、美的感悟;她是思想的宝库、理想的源头,更是现实的写照,未来的指导。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应试教育只重视对现实功利的趋近,从而忽略了对道的体悟,从而导致了如今意识形态的混乱,谁之过也?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正常的人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人性,发展人的潜能,从而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应是通过学习,了解自我,发展潜能,达到自我实现之境。语文教学应当之无愧的扛起这面旗帜文化的旗帜,以道为本,以人为本,以文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见教育之根本在于修道。何为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是培养人遵天道、守人伦、和谐发展,以求道德的完美。语文教学,如果不能使人明德,不能使人趋向至善之境,不能使人自新,那便只是寻章摘句的小学。所以,语文教学当以文学之器盛思想文化之道,浸润学生心灵,丰富学生情感,使之才高德馨,让他们的心灵有所皈依,让他们的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
二、教书?育人?
这实际上涉及到教师观这一问题。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要突破自然人与其社会角色之间的矛盾,牺牲自然之我,成就社会之我。教师因其工作的特殊性,不能等同于一般工作人员。作为人类文明的主动传播者,其工作对象是一群个性各异、具可塑性、有鉴别力的活生生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就是人类文明的形象大使,就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他的思想意识,他的学识风范,他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应符合圣贤的规范。所以教师的社会属性要多于自然属性。教师角色的社会化、公众化,必然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将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进行到底。
说到教师的社会角色,一般有两种称谓,一曰教书匠,二曰教育工作者。别看这只是一种职业的两种称谓,其中有着很大的差异。做教书匠就是以教书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把教学工作作为一种手艺,作为换取报酬的等价物,那么他在工作中必然以追求利益为目标,从而缺乏主动性,以工作为任务,被动接受,勉力而为。而教育工作者却把教育工作作为一种事业,正因为有了做事业的大抱负,才会有育栋梁的勤耕耘呢,才会一心扑在党的教育事业上。有事业心,才会敬业,才会奉献,才不会言少钱,才不会沦为金钱的奴隶。
三、积累、消化、创新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的就是一个积累。不是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说吗?这恐怕也是天下学文之人向往的最高境界吧!古之学者,无不博览群书,天文地理无所不知,诸子百家无所不晓,凭什么?积累使然!杜甫有读破万卷书之决心,孔子有韦编三绝之耐心,李白有铁棒磨成针之恒心。日积月累,成就了他们万世之美名,千古之佳话。古人背书,背出了唐诗宋词之无限风光,背出了唐宋八大家,背出了四大名著,所以说积累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
厚积薄发,说的就是消化和创新吧!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积累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达到一定的度,就会发生质变,从而创造出新的东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哪儿来?当然要靠平时积累,水满则溢,意足则淌,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是说积累达到了一定的量,就能融会贯通,恍然大悟,由积累到消化到创新就此实现。
四、点燃理想的火炬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儿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为学入门无早晚,只要能立志,一样能成才。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那就如行尸走肉;他的人生就像是没有阳光的漫漫长夜。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雷年少时被人称为木头,在他十二岁之前一直都是浑浑耗耗的。有一次,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位国王给他颁奖,因为他的作品被诺贝尔看上了。他把这个梦告诉了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对他说:孩子,如果这真是你的梦,那你就会成功,因为当上帝把一个不可能的梦放到谁的心中就是要真心帮他实现这个梦想。当理想的第一缕曙光穿过重重迷雾,照亮那一个个幽暗的'心灵世界,那是多么激动人心呀!是啊,梦想都有神助,更何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我们能将学生理想的火炬点燃,就算我没有教给他多少知识,丢了这几颗芝麻,又有何妨?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有很多的西瓜在等着他们去采摘啊!
五、爱为起点,亦为终点
现代著名教育家王企贤曾说:要有什么经验嘛,也很简单,只有一个字,就是爱。爱你所从事的事业,爱你所教的学生。 爱,一切生命之源,一切力量之源,一切体验之源。没有教师博大无私的爱:爱学生,爱事业,爱生活,爱生命,爱自然,爱历史,爱理想就不会有学生的爱:爱父母,爱自己,爱他人,爱学习,爱社会,爱未来,爱我们这古老而又悠久的文明。有爱方有情,唯有师生共爱语文,才会有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融,才会有人与文的交流,今与古的交流,东与西的交流,现实与理想的交流,传统与未来的交流。
六、回归、皈依、重塑健全心灵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我们不得不承认:十年文化革命,使得几千年来儒家文明为我们构筑的心灵防火墙轰然倒塌。改革开放以来, 工业文明的轰鸣已然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现实社会,钱潮滚滚,物欲横流,形形色色的观念、思想、主义、文明冲击着、占领着、控制着我们的心灵世界,我们迷茫、矛盾、孤独、痛苦、失望、悲哀
上帝已经死了!谁来拯救我们?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上帝还未复活的时候,必须要自救,才能救别人!就让我们来承受离开上帝的无助吧,千万别传递给孩子。
今年两会提出了构建小康和谐社会的目标。什么是和谐?北大孟昭容教授在纪念五四运动86周年座谈会上有一段发言说得很好,现实录如下:和谐二字的和,是由禾和口组成,就是人人都要吃饭,不吃饭不行,这是科学,也就是要建立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再向小康迈进,不能再饿死人; 谐字是由皆和言组成,就是大家要说话,要让大家说话,大家要敢于说话,而且要畅所欲言。这就是民主。从此看,中国汉字实在是太伟大了! 和谐本身就包含着科学和民主,已经明白回答了如何达到小康和谐社会的问题,就是民主和科学。
水有源,故其流无穷;木有根,故其生无穷。一个民族,如果完全抛弃了传统,势必如无源之流,无根之木。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谐社会之图景:人人都能修己安人,不偏不易,不过不及,遵天道,守人伦,止于至善
写到这儿,我豁然开朗: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回归传统,皈依民主与科学,以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文化、文明来浸润学生心灵,使之趋于至善之境。
【语文论文:我的语文教学观】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3029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