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进行的可视化分析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进行的可视化分析论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工逐渐形成。农民工作为拉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城市的繁荣和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中国经济起飞的奇迹。然而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造成了住房、教育、就业、医疗等诸多不便利,再加上其它主客观原因,农民工被迫将子女留在农村原籍居住地“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社会群体由此诞生。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学者们比较公认的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一年中在外务工时间累积达6个月及以上,而被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由父母单方、祖辈、上代、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的数据进行推算后发现,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经超过6000万,并且存在增加的趋势。有学者指出,在劳动力输出较为集中的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的比例达到了20%左右,而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和海南等6个省的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了全国留守儿童总量的一半以上。儿童承载着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因此,对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而衍生的规模巨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进行研究意义重大。自从2004年以来,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政府、家长、学校、社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同媒体的相关报道层出不穷。与此同时,诸多学科,如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也逐渐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一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有关留守儿童研究的学科结构是怎样的?研究热点有哪些?它们随着时间是怎样演变与进化的?哪些机构和学者为该领域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什么样的?哪些文献有巨大影响力而被普遍认可?研究前沿是什么?有哪些空白和不足?本文将借助国际先进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定量可视化分析与信息挖掘,梳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其发展轨迹与特征,尝试对以上问题做出回答。这不仅有利于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的学科结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洞察其发展规律,为后续研究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和更高的起点,而且有助于明确影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相关因素,为干预措施提供指导,从而塑造留守儿童的良好人格、培养其积极品质、促进其健康成长,进而促进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一)CiteSpace简介

  CiteSpace是用来可视化和分析科学文献新趋势和变化的java应用程序。它由著名美籍华人、信息可视化专家、美国费城大学终身教授陈超美于2004年开发,随后在理论和可视化属性上不断改进与创新,现已相当成熟和稳定。可将机构合作、作者合作、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期刊共被引、作者共被引关系展现在直观形象的知识图谱中。它采用时间分段策略将整个时间区间划分为均匀的时间片段,在每一时间切片内根据共现关系形成共现网络,然后将这些小的网络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合并,形成一个大的递进的可视化网络,该网络展现了该领域的知识地图和发展全貌,同时用户可对网络进行局部放大并深入探索,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刘则渊曾用“一图展春秋,一览无余;一图胜万言,一目了然”对它进行高度评价。

  (二)研究过程

  2013年9月1日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点击包库用户入口,选择“来源文献”,以“留守儿童”为关键词,其它检索条件均不限制,共检索到2004—2013年的235条相关文献,将这235条文献记录分5次导出到txt文档里,前四次每次导出50条,最后一次导出35条,将这5个txt文档用文本合并器合并为一个文本文档后重新另存为UTF-8格式,并以“download”开头、以“. txt”结尾对其命名。将其放入一个空文件夹后用大连理工大学刘盛博开发的格式转换器C SS-CIREC (2013. 1. 16)转换为CiteSpace可以识别的格式。转换后的每一条文献记录包括标题·作者、机构、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信息。将转换后的235条文献记录导入陈超美教授于2013年8月27日更新的CiteSpace3.7. RS (64-bit)分析机构、作者共现,作者、名词短语共现、作者共被引、期刊共被引、文献共被引,得到了他们各自的知识图谱,这些知识图谱从不同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现了该领域的`各种信息。CiteSpace先对整个时间区间进行划分,然后在每个时间切片中形成一个小的网络,最后将这些小网络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合并形成一个大的网络。

  二、结果与反思

  (一)积极的研究视角

  从各种媒体的报道来看,媒体们关注较多的是留守儿童犯罪、越轨等极端的负面案例,这往往给人一个印象,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就是一个由问题儿童构成的社会群体。与之相对应,部分学术研究未能很好的坚持客观性和中立性等原则,对与留守儿童有关的负面问题给予了较多关注,如许多研究基于留守儿童存在诸多的心理社会问题、外部行为问题(如反社会行为)和内部情绪问题(如抑郁)这样的负面倾向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或综述。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个体发展的主动性,产生了将留守儿童问题化的宣传导向。这样只会导致留守儿童被污名化并产生歧视知觉。因此从积极的、正面的视角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鉴于此,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组织了“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研究专题,主要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生活适应和心理弹性等问题进行研究。这次专题在理论探索中,既有对现有研究的批判和反思,又有新理论和新观点的引入;在实证研究中,既有传统心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运用,又有实验报告和新兴研究技术质性方法的探索。他们的研究认为,处境不利并不是导致个体发展不利的充分条件;面对处境不利,还有诸多因素构成了儿童发展的保护性力量。在当前的研究中,己经确认了提高心理弹性的保护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个体因素(智力水平、气质、性别、对经历的认知—情感加工等)、家庭因素(父母关系和谐、良好的教养方式、良好的亲子沟通、经济条件等)和家庭以外的较为广泛的社会环境因素(友谊、社会支持网络等)。未来的研究可以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性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对弹性发展、健康成长的过程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保护性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干预措施。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30223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