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引用的多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要求与大学生就业期望之间有较大的偏差,所以应采取一些措施促进大学生提高就业素质。
关键词:职业素质要求; 就业期望; 建议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随之增加,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大的社会问题。但与此相伴随的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有些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的素质与用人单位所要求的不相符合。
1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根据200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所做的一份关于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对素质能力的重视程度调查,用人单位主要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素质有以下要求:
(1)用人单位重视综合素质。
调查分析显示用人单位对各种素质要求均偏向重视,对所有要素的回答“非常重视” 与“比较重视”合计超过了60%,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表现出一种重视综合素质,而非仅考虑某种素质的趋势。
(2)用人单位更注重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
在用人单位重视的要素中,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主动性和敬业精神中,超过50%的用人单位对这些因素表示“非常重视”,而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更是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素,分别达到了77.8%、71.3%和69.4%。相反,对于毕业学校的品牌和学历层次项目,在非常重视栏分别列倒数第一位(13.4%)和倒数第三位(15.1%),这说明用人单位的招聘目标正趋于理性化、日益转移到对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视上。
(3)用人单位注重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等其他方面的能力。
这包括应变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适应能力、主动性、分析能力等。而相比较而言,只有13.9%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习成绩,51。3%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专业基础知识。
(4)用人单位注重大学生的发展潜力。
这个主要体现在用人单位对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重视。调查显示59.5%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和35.4%的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56.3%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和40.5%的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学习能力。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大学生就业后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为企业发展服务,所以企业比较看重这两点。
总体上来看,用人单位非常注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看重的是包括学习成绩在内的更多方面的素质,而不只是学习成绩。希望毕业生到岗就能工作,而且要一专多能,一人多岗。中国通用技术控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张东黎指出:“我们最注重一个人的人品和能力,从事外经贸业务,品格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们选人用人时一再强调的。同时我们也看重一个人的能力、潜力,看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我们认为,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在今后的业务发展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是大学里老师没有教过的、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的,一个人善于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2 大学生就业期望分析
据何苗在2002年4月对某综合性大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的一项有关就业期望及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以及200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做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明显地表现出以下特点。
(1)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福利化”。
在职业价值评价方面“能发挥个人才能”(35%)高于“经济收入高”(28%),而在实际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则是“薪酬和待遇”(43%),明显优先于“实现自我价值”(21%)和“兴趣爱好”(18%),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对“三资企业”的选择(53%)明显高于“科研院校”(38%)、“党政机关”(27%)、“国有企业”(19%)、“高校”(13%)等选择项,其关键因素是薪金;在职业评价与选择方面,大学毕业生将“工作环境优越”作为重要内容,究其根本原因也是“福利”。这些现象比较充分地说明,大学生的理性认识是清楚的,在理性上大学生非常重视和追求个人才能的发挥、专业对口和兴趣爱好等,但面对真实的生活,大学生们则表现出更多地注重职业中的“含金量”,就业选择的“福利化”趋向非常突出。
(2)大学生就业期望的“非风险化”。
调查显示,在选择就业单位方面,把乡镇企业和私人企业作为首先考虑其就业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只有1%和2%,选择作为前3项考虑的也仅仅为9%和21%;而且在人才市场的选择上,大学生更愿意和信任高校校内招聘会这种形式,这也许是受传统就业模式的影响,也许是因为校内招聘会的风险比社会人才市场的风险小;对自主创业问题的回答上,有42%的大学生选择“不太愿意”;在对就业途径的选择方面,最愿意选择的前3项就业途径是“由用人单位到校内招聘”(90%)、“由自己去应聘”(82%)、“由学校推荐”(77%);在职业价值取向方面,有过半数的大学生选择了继续学习,而且“考研”、“出国深造”的人越来越多。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心理素质方面、创业和职业竞争的激情比较欠缺,在就业选择过程中或回避现实,或选择比较稳定的工作单位,希望尽量减少“二次就业”的风险,凸显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的“非风险化”趋向。
(3)大学生对道德品质修养的“弱化”。
在调查中,大学生在回答涉及素质培养方面的问题时,均把道德品质修养作为该项选择的最低选项。如在回答“自己最缺乏的能力”问题时,选择“道德品质修养”为首先考虑的选项的人不足3%,把它作为前3项选择的也不过为14%;而首先选择“社会活动能力”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分别达38%、27%,作为前3项选择的人高达76%、87%,十分明显地暴露出“弱化”道德品质修养趋势。如果说是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的确达到了较高的境界,确实不需要再加以培养了,倒也可以理解。但是,如今大学生平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许多学生在择业中奉行适用主义、功利主义、诚信意识差。
3 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建议
由以上对比结果可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对其素质要求之间有很大的偏差。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现代许多高校在教学课程和办学理念上的滞后,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知识单一, 专业面过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在择业中奉行适用主义、功利主义、诚信意识差,又令许多企业对大学毕业生“望而生畏”。因而说自身“品牌”质量欠佳,是导致大学生难进企业门槛的另一个关键。所以,学校和大学生都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
学校是决定大学生素质的主要因素,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主要应从学校着手。
(1)从基本教育着手。
首先,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要运用创新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服务于职业素质的培养。面对市场需求和新经济的挑战,专业教师要想让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基础就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根据专业的特点使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接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能力训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全程培养学生探索未知、创造求新的能力。其次,学校应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兼职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条件下自觉产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全程渗透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教育。
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预备期,教师通过全程化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指导模式,可以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保障。具体来讲,就是要为学生构筑职业生涯的4个支柱。第一,教会学生做人。学会做人是从事一切职业的前提,也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起码要求,所以教师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师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勇于承担工作责任,有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第二,教会学生学习。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只是为他们日后的学习、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与知识经济突飞猛进,职业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要求是有距离的。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这是现代职业发展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否则学生就会被社会所淘汰;第三,教会学生做事。学会做事是职业适应能力的表征。学会做事不只是为了适应某一特定的工作,也是为了适应职业的流动、职业的发展和自主创业的要求。教师要使学生了解到,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职业分化速度加快和职业流动性增大,没有人能够一次选定终身职业。择业的复杂性和难度,提高了对从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所以就整体而言,职业的流动要求专业教师将侧重点转向到培养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上来;第四,教会学生合作。在竞争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平时因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而缺乏合作意识乃至团队精神,普遍表现为合作能力较低。而现实中多数工作都要求员工具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因而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团体活动培养团队精神,让大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不足,提升相互之间的合作能力。
(3)大学生自身应有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针对计划经济下高校某些课程滞后而造成的学生知识单一和能力不足等问题,大学毕业生应主动应用现有的资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加紧“充电”,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其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培养自己的内在素质和能力,如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适应能力和优秀人格、良好的全局意识,与人为善的宽广襟怀、善于协作的团队精神、坚韧的工作作风以及能够经受人生失败和挫折考验的能力等,从而改变当代企业对大学生的道德偏见。
参考文献:
[1] 王明钦.企业用人标准与大学生素质匹配[J].经济管理,2006,(3).
[2] 何苗,王军.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三大倾向[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4,(6).
[3] 张东黎.人品和能力最重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2).
[4] 博思.企业用人的共性标准[J].中等职业教育,2004,(23).
【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对策论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302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