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效应分析的毕业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并呈现出了更多新的特点和规律。介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和跨国并购的特点,通过阐述跨国并购动因,分析跨国并购给企业带来的效应,并且以此借鉴跨国公司先进经验,提高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 国际直接投资 跨国并购 横向并购

  1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态势

  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共出现过五次大的企业并购浪潮。在1995年掀起的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中,中国企业也走出国门,海外并购日趋活跃。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3年底,中国已累计将330亿美元投资在了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 470家公司中。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数据显示,从1988~2003年,中国企业累计跨国并购总金额为81.39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1997年之后,2003年更是高达16.47亿美元。并购所涉及的资产交易额就最近几年发生的几起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个案判断,中国企业进行的几起较大的跨国并购,单个交易额就在1~3亿美元之间。据统计,2004年度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交易额约为24.54亿美元。虽然直到近几年,从中国大陆流出的并购总金额也只有十几亿美元,但它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舞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占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坚定决心。

  2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与动因

  2.1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1)强强联合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强强联合是跨国并购最普遍的'表现形式,相对于企业自身以固定投资来实现扩大再生产而言,与其他企业强强联合的方式要便捷得多。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知名度;缩短建设周期,迅速扩大企业规模,获取规模效应;可以迅速获得熟悉该领域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保持并加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002年9月,TCL集团以820万欧元收购号称“德国三大民族品牌之一”的施耐得。使TCL获得了其高新技术的彩电生产线,进而打开了欧盟这个庞大的国际市场,使TCL成为欧盟彩电市场上的一支中国力量。

  (2)跨国并购的主体以国企为主。近几年来,大型的跨国并购都是以国企为主。例如2004年五矿集团收购加拿大最大的矿业公司诺兰达;2004年12月20日,大连机床集团斥资近千万欧元成功并购了德国兹默曼公司。2005年12月8日,联想集团以总价12.5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这次是中国IT行业在海外投资最大的一次跨国并购。

  (3)跨国并购的行业集中于资源与机电行业。随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越来越频繁,并购的范围逐渐在扩大,但并购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和机电行业。例如1988年,首都钢铁公司兼并了美国麦斯设计公司。2005年12月8日中国PC巨头联想集团收购IBM全球PC业务,冠捷科技收购飞利浦显示器业务,温州民企中国飞雕电器集团收购意大利墙壁开关老牌企业ELIOS,广东德豪润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北美电器ACA名牌在亚太地区的所有权等。

  (4)跨国并购以横向并购为主。横向并购又称水平并购,是指相同或相似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之间的并购,它一般发生在技术、生产工艺、产品及其销售渠道相同或者相似的行业。当企业需要并且有能力扩大自己的产能和销售量时,横向并购就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很自然的选择方案。横向并购可以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专业分工协作,统筹安排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例如,2004年10月,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公司;2004年1月TCL并购了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

  2.2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1)发挥比较优势,产生规模效应。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尤其是传统产业的跨国并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到比较优势。利用了企业的市场优势,集中化的研究与开发,进行集中的市场购销和统一管理,利用现有技术优势,形成了规模经济优势。

  (2)拓展发展空间,抢占世界市场。由于国内产品供过于求,竞争极为残酷,企业在国内市场需求的约束下必将通过跨国并购拓展国外市场。在企业现有资产向国内其他行业转移,可能遇到技术适用性、竞争抵制、资产专用性等障碍时,将会向国外直接投资设厂和实施。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效应分析的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资源企业跨国并购后期运作管理析论论文

2.论跨国并购中合作型劳资关系的构建论文

3.跨国并购和新设投资的比较的论文

4.跨国并购纪录片观后感

5.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6.企业并购研究开题报告

7.跨国文化差别对跨国企业的影响解析的论文

8.近六年来我国德育研究之主题分析的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30165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