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历史上,以唐宋时期的“南诏文化”和“大理文化”为代表的白族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人民在发展的过程中,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因此,白族文化是一种多元的、开放的文化。从白族文化的构成看,其中有许多古代文化的信息,如滇文化、爨文化、白蛮文化、乌蛮文化,还有氐羌文化、藏缅文化、佛道文化、儒家文化等,几乎都能兼收并蓄,经过消化、吸收、改造后,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白族文化”。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特点在不同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白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括民间的祭祀活动。
白族的祭祀文化在原始宗教观的影响下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变迁,其中的一些内容在不断消亡。与此同时,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又不同程度地吸收和利用了很多外族文化,在祭祀的种类和方法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大部分祭祀仪式在具体的程序上都趋于去繁就简。但总的来说,白族民间祭祀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仍然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在白族社会中,植根于村社生活和民族意识中的本主祭祀活动仍是影响最为深远的,白族人用这种独特的祭祀仪式将自己的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本主祭祀是一种以村社为基本宗教活动单位的“社祭”形式。白族人民敬畏本主,希望本主神赐予人们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门清吉平安等,这些良好愿望都通过祭祀本主这一行为方式达到人对神的膜拜和通达。虽然本主文化的内核是唯心主义的,但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现象,其中有很多适合社会文明的文化,如爱国、勤俭、宽容、进取等民族意识,仍可为今天白族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值得我们去开发、借鉴。
二、对传统道德的赞美和传播
在传统文化中,血缘、家庭的观念生生不息,亲缘关系也成为社会的一种重要关系,而仁慈、孝敬这些传统的伦理道德,便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根本,也是维系亲缘关系的重要纽带。白族民间的祭祀活动在这些方面充满人伦的浓郁气息,体现出仁慈、孝敬的思想。在祭祀过程中,这些道德思想潜移默化地对本民族的人们产生积极影响。
在普通的白族人家中,几乎家家户户都安放有祭祖的灵台,供奉着本家族历代的祖先牌位。逢年过节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给祖先供奉酒肉饭菜、烧香磕头。春节要祭祖敬香,清明节要上坟祭祖扫墓。中元节是最隆重的祭祖节日,从七月初一就要接祖回家,之后每天吃饭前都要在祖先牌位前给祖先“献饭”。到七月十四日进行大祭,用黄白纸做成冥钱,给祖先烧包。遇到娶妻、生子、升学等重大的人生事件,都要上坟拜祭祖先。这些活动,表现出人们对祖先的敬畏和尊崇。而祭祀仪式的隆重和庄严,也强化了人们对祖先的感念,教育和培养了后人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白族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思想也十分突出。白族人过尝新节时,要蒸好新米饭,祭祀祖先的同时,先盛一碗给狗吃,以感谢狗将谷种带到人间的恩情。白族的本主神来源广泛,大体可分为“原始神祗、凡人神祗、佛道神祗三个大类”。因此,可以看到,在白族村落中供奉的本主神,有的是传说中的神仙,有的是民族的先祖,有的是平民英雄,还有的是动物、植物,甚至是没有生命的石头等,但无论是哪一类神祗,他们总有值得人们感念的功德。人们为了感谢他们,将他们奉为本主,定期祭祀,让他们永享人间香火。
同时,白族人十分看重“孝”,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孝顺父母,尊敬长辈。逢年过节或在重大的活动中,更要恭敬老人。来源于平民百姓的一些本主神,原本的身份有的是普通人家的父母或祖父母,有的是村社中孝敬父母长辈的孝子、孝女,他们因为自己的慈爱或孝敬获得人们的尊敬,人们把他们奉为本主,成为后人尊崇和学习的典范。这样,在对本主进行祭祀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白族人受到仁慈、孝敬等美德的熏陶教育,成为民族优良意识的积淀。
三、对自然生态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据考古和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白族是以洱海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农耕民族。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耕民族的农业生产,大自然的支配,雨水、阳光、土壤、气候等因素都决定着粮食的收成,也最终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在古代,由于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往往认为粮食的丰歉来自于神的赏赐。
在农耕文化十分浓厚的苍山洱海间,结社郊祭,祈求风调雨顺的古风在白族的民间祭祀活动中保存了下来。白族崇拜龙,大理地区有很多龙王传说,很多村子奉龙王为本主。池塘、水洼、泉眼等水汇集的地方,常被认为是龙王的居所,大大小小的水塘被称为“龙潭”。人们对龙王是敬畏的,每年新春的村落集体祭祀活动中,白族人都要扎制布龙、纸龙或草龙,耍龙的主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对于“龙潭”,除了日常生活用水和灌溉土地所需外,既不能浪费,也不能污染,否则激怒了龙王,将会受到惩罚。有的龙王负气出走,则会导致一方水土雨旱不调,粮食歉收,生活不便。因此,人们都自觉地保护水源,取用有度。
此外,在白族民间,山神崇拜也十分普遍。人们认为亲人去世之后安葬在山上,必须得到山神的护佑,因此每次上坟都要先祭拜山神。在坟山上,即使没有山神的庙宇或金身,山神也是无处不在的。山上的草木、山石都可以视为山神的化身,不仅不能破坏,还要心存敬畏,因此,保护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鸟,就成为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保护环境的理念是发自肺腑的,并不需要通过法律约束,但这种自发的行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人们的心中已根深蒂固,这也是外在的.约束无法比拟的。
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白族人都敬重大自然,认为人们对大自然不能索求无度,要像保护自己一样保护自然,才能使自己和后代一直受到大自然的庇佑。这种观念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环保意识,在客观上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在洱海周边,“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已成为全体人民的共识。
四、对民族意识的自我认同和强化
民族的存在必然有民族意识的存在,而民族意识是通过全体人民的认同感而体现的。对白族人来说,祭祀活动是一种能激发白族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因素。其中,本主祭祀在白族民间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每一个白族村庄都有供奉的本主,人们谈起自己本主神时,都有一种崇敬的心情和特殊的自豪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所崇奉的本主体现了村民的精神寄托、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因此,白族的自然村落就是本主祭祀的载体。白族人从生到死,从生产到生活,在各个方面都和本主结下了不解之缘。
本主庙会是最为重大的村社集体祭祀仪式。在白族聚居的各个村落,都有规模不等的本主庙会。其中,大理坝子的绕三灵、下关将军洞本主节和洱源的红山庙会规模较大,也最为隆重。如绕三灵在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举行,届时大理附近的白族民众汇聚于洱海之滨,白天敲锣打鼓、耍龙舞狮,一路上遇庙则祭,晚上则歌舞达旦,十分热闹。“绕三灵”这一仪式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是大理古城周边白族村落最隆重的集体祭祀仪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还演变成为一年一度的民族节日,在维系民族感情、强化民族意识方面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在为期三天的会期中,人们相互协作,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娱神、自娱。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既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总之,白族民间的祭祀活动内涵丰富,保留着白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我们可以将它视为民族的文化载体,不仅是白族人长期社会实践经验的体现,也起到了本民族文化传承、道德教育、生态保护、民族凝聚等作用。祭祀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本民族优良意识的沉淀,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值得继承和借鉴。
【白族民间祭祀的文化功能的论文】相关文章:
1.民间故事国王与祭祀
3.白族的谚语
4.白族的民俗作文
6.白族火把节的作文
7.云南白族的作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3005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