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及创新论文
摘要: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我国农业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的道路,采取政策上的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状;发展;创新
农业问题一直是阻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要求有效加强农业信息化。所谓农业信息化就是指将智能化工具作为新的生产工具运用于农业播种等劳动过程中,渗透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过程,对生产、消费以及市场等各个环节起到促进作用,改造传统农业结构,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我国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十分滞后,信息很容易延迟并且失真,这就会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处在瓶颈阶段,引导农民走向信息市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善于利用现代技术,加强信息引导,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构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推进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1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自1970年左右,农业生产便开始使用以科学计算、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后来又启动了“金农工程”等计划,提高了农业信息的价值性与实用性。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使网络光纤延伸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与控制中心取得联系,并开发了数字化农机装备和农村应用信息库,在农业信息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是过程中依然会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坎坷与挫折。
1.1基础薄弱,导致总体水平不高。别看我国某些农业科研成果的水平很高,但是技术并不匹配,研究的内容也过于简单。信息资源分散、重置的现象随处可见,缺乏有效整合的网上信息都不具备实用性,原因就在于系统没有科学的运行机制来维持操作。很多地方农业信息服务还只是局限于传播新技术和新品种,不能很好地反映市场的供求信息,这就导致信息数据库的时效性、共享性和开放性较差,数据资源的质量也差等问题。
1.2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目前的信息传播方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远远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要求,并且农民总是处于被动地、单向地接受信息传播的状态,自身能力得不到展示,这样的信息传播效率必然很低。而且农村的计算机网络推广难以继续推进,家家户户不会都将计算机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有差异,认识了解农业信息的途径也各有千秋,这就导致农业生产上的不平衡,严重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1.3农民信息意识淡薄,缺乏相关经验。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对相关信息意识不足,缺乏信息知识理论的学习和手动操作的锻炼,不能自觉地利用信息,导致这方面的人才匮乏。即使懂得相关农业科技技术和生产规律,但是不熟悉信息技术,缺乏市场经营、生产管理方面的经验,导致能力上的不足,不懂分析市场形势,不能及时捕捉到正确的农业信息,使得信息大量流失。因此要加强培养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建立专业化的工作队伍,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促进农业信息化。
2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
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欠缺的东西还是很多,资金投入不足、信息结构不合理、信息标准不统一以及推广力度不够等问题还有待解决,大规模的电子商务设备也不具备。农业信息化就是能够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换,也就是提供农户各种信息资源渠道,以便资源交流与共享。下面就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策略提几点建议:
2.1建立针对性强的资源体系。我国农业资源体系是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专业门户网站,就目前发展形势来看,网站的规模还不够大,分布也很散乱,信息的表现形式也不新颖,对农民的影响力更不够深远。建立内容丰富的资源体系就要把农村的实际情况放在第一位,利用电话、电视普及率高的优势,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积,积极宣传网络与通信技术在精准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改善农民迂腐陈旧的思想,造成观念上的改革和创新,加强他们对农业信息化的了解。
2.2提高农民的农业信息化意识。农业信息化的实施还是要以农民为主体,只有在农民的支持下才能够进一步地发展。因此要使农民意识到农业信息化所带来的利益,将他们带入现代信息社会环境当中,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服务,给予他们获取信息的权利。农民之所以缺乏从网上搜寻信息的能力,很大原因就在于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够,没有好的文化基础,对高科技领域的接触也不多,因此会对网络产生畏惧心理,认为上网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如今的农业改革不止一次强调,要实现“传统农民”向“信息农民”的转换,农民不能再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他们也有自主学习的权利,社会要积极鼓励农民学习使用电脑,提高信息利用率。
2.3培养农村信息市场。农村信息市场就是不完全的竞争市场,具有一定的信息服务风险。政府要采取一定措施削减农户身上所承担的责任,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将风险转移一部分到政府身上,并且严禁信息垄断和不良的交易行为。建立政策、法规协助农民对于农业的生产、经营和自然风险进行防范,真正做到以提供信息为本。
3农业信息化建设创新
农业信息化就是一种对过去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目的是为了提升和改造传统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作为一种现代经济进步的标志,农业信息化要求实现产业化、信息化、集约化的可持续农业,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前提下提高农民的素质,在方法与思想上都要求创新和完善。
3.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就是促进农民、市场之间友好沟通的桥梁,具有号召动员的威力,可以统筹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对农业进行投资,并完成农产品的市场监测和防御设备的智能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数据的共享,提升信息化服务的水平,还可以创立农民热线、农民信箱等可以及时反馈的机构,保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3.2提高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农业信息化呈现一种“多元管理”的格局,也就是说鼓励民间组织广泛参加农业生产是一种必然趋势,社会力量范围广泛,涵盖了政府部门以外所有的社会阶层,是对政府主导力量的补充。虽然现阶段农业信息化的对象是广大农户,但是带动各个社会力量的参与,对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有百利而无一害。4结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代特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这是一项巨大的综合性工程,不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所以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各个部门的共同协作和相关制度的约束,才能够有效开展和顺利实施。相信不久我国农业就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国的农村也成为经济繁荣、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杨全海.澳大利亚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2014(1):27-28.
[2]曾爱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2013(4):237,269.
[3]董薇.新时期下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对策[J].北京农业,2014(3):275,276.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及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3.信息化建设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300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