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基于斯金纳强化理论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论文关键词:斯金纳 强化理论 高校教师 激励机制

  论文摘要: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高校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如何构建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激励机制,各类高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文章在分析我国部分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现状的基础上,借鉴斯金纳强化理论,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如何发挥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势,构建鼓励广大高校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激励机制;如何提高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实现高校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新时期我国高校管理者函待探究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这一理论对我们探索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建设也有启示意义。

  一、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

  (一)激励机制缺乏对教师需求的分析及灵活性

  一些高校在制定激励政策时,往往忽略对教师需求的分析,简单认为教师有着相同的需求,而忽略了他们在年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倾向等方面的差异,没有建立起多维交叉的激励体系。如有些教师努力工作希望得到出国进修的机会,结果只被授予优秀教师的荣誉奖励;有些教师想成为教学型的教师,但是科研重任不得不使他们放弃这种职业规划。

  大部分高校奖励时间、内容缺乏灵活性。一般只有年底和教师节才开表彰会,激励内容也仅是评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等。平时即使发现有教师表现很优秀,也要到既定的日期给予既定的荣誉,这样的激励缺乏时效性,使得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二)注重从制度层面建立教师激励机制,但还不够完善

  高校管理者希望通过制度建设,引导教师进行有序的竞争,实现奖优汰劣、人尽其才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比较多的是采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如以自主理财为核心的学院制改革、以岗位聘任为抓手的人事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院的办学活力和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很多学校实行岗位级别制,根据不同的职称划分不同的岗级,再按照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评定,岗级津贴相差很大。这种制度的目的就是通过拉大差距,形成竞争氛围。

  这种激励制度改革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如职称评定的基本要求是论文和课题,管理者往往以论文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等级以及申报课题的等级来量化评定教师的工作业绩,容易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和唯文章、课题为重的倾向。事实上,教师工作并不都是可以量化的,如教师的工作态度、奉献精神和教学质量等。此外,教师岗位等级的设置如何做到公平合理也颇受争议,同职称的教师在岗级上的差距会使部分教师受挫,尤其是对那些长期致力于教学而不能晋升职称的教师。因此,管理者必须思考在激励制度改革中如何满足教师多样化的精神需求。

  (三)物质激励受到重视,但缺少有效的可持续的激励方式

  对于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奉行“精神万能”“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念而言,物质激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至少承认了知识的价值和人才的价值。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公平是发挥激励作用的基础。目前许多高校正在实施高薪引进人才计划,但是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而言,这样的做法有可能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可能挫伤现有教师的积极性,是一种新的不公平。另外,根据奥尔德弗的ERG三种需要理论,基于生存需要的物质激励方法,只能满足教师低层次的生存需求,仅仅靠物质投人来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忽略了教师需求的多样性,特别是教师对工作本身的兴趣和强烈动机没能得到有效的激励,最终也无法圆满实现组织要求。

  (四)激励机制尚缺少有效的绩效评估

  对大多数教师来说,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反馈到绩效评估中去,看不到努力与绩效的关系。以超课时酬金为例,目前大多数高校是按照岗级或职称确定相应的工作量,完成核定工作量可以获得相应级别的津贴,额外的课时可以获得超课时费。这种分配制度比以前的固定工资制度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部分教师只注重量而忽视质。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运用委托一代理模型得出结论:如果工人的努力不仅决定产品的数量,而且决定产品的质量,如果是重要的但又难以监督,那么计件工资制是不适用的。当前不少高校的课酬设计不科学原因也在于此,教师的努力不能反映到绩效评估中,自身的人力资本得不到承认,抑制了工作积极性。

  二、斯金纳强化理论对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建设的借鉴意义

  (一)强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强化理论,也称修正理论,是斯金纳在对有意识行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当行为结果对他们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强化的方法可以作如下分类:

  1.积极强化。积极强化是通过刺激来增加行为可能性,如提高薪酬、评优、晋升职务或职称、表扬、优先申报课题等,这些举措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表示了肯定,从而提高了教师进一步努力工作的动力。

  2.消极强化。消极强化是通过一种刺激中止而引起行为可能性增加,如避免使用批评、处分等举措消除对教师产生的不愉快后果,同样可能引起教师的积极教学和科研行为。

  此外,强化过程中会有自然消退的现象,这是一种取消正常强化,对某种行为不予理睬的结果。斯金纳十分强调惩罚与消极强化的区别,认为惩罚是用某种带有强制性的、危险性的结果来消除某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是压制行为;而消极强化是“发动行为”。惩罚可能会使教师偶尔自己发现怎样教学、怎样备课等,但是并没有受到教育。

  (三)斯金纳强化理论的行为原则

  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所谓强化因素就是会使某种行为在将来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任何一种“后果”。例如,当某种行为的后果受到奖励时,就增加了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2.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经历不同,需要就不同,强化方式也应有所差异。如有的人重视物质奖励,有的人重视精神奖励,为此就要区分情况,给予其不同的强化。

  3.小步子前进。对于人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将目标进行分解,当完成每个小目标时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总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地激励可以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4.及时反馈。斯金纳认为,一个“操作一反应”过程发生后,如果得到及时强化,操作力量便会增加;如果强化不及时,刺激的效果就会丧失大部分。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

  5.积极强化比消极强化更有效。在强化手段的运用上,应以积极强化为主,同时,必要时也要对坏的行为进行惩罚,做到奖惩结合。

  三、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建立积极强化为主、消极强化为辅的激励机制

  斯金纳认为积极强化比消极强化更有效,而且从以人为本的观点出发,积极强化的使用也更符合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因此,应以积极强化为主、消极强化为辅进行激励,全面发挥强化理论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劳动热情和工作动机,最大化地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到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使先进受到奖励,后进受到鞭策,形成人人争先的竟争局面。俗话说“小功不奖则大功不立,小过不戒则大过必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分析需求,坚持物质强化和精神强化相结合

  高校教师是典型的知识型员工,他们的需要层次高、成就需要强烈,这些特点决定了管理者要分析教师的需求、兴趣,注重对教师心理、行为的深入研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

  目前,我国高校较多地采用物质奖励,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物质激励使得高校的激励成本越来越高,而且激励的效果越来越不明显。斯金纳认为,在物质强化激励的基础上渗透精神强化可以更有效地固化他们的积极行为。比如当教师取得优秀成绩后,一方面给予物质奖励;另一方面通报表扬,进行事迹宣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管理者要在兼顾一般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教师各个层次需求的强化物予以强化。比如青年教师要明确职业方向,中年教师要强调工作中的成就感和成果的积累,老年教师要重点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

  (三)坚持“小步子”原则,引导教师实现可持续的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结合学校组织的发展,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由于高校扩招,教师工作量加大,很多教师为应付繁忙的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而疲惫不堪。为此,管理者要引导教师设立一个明确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将目标进行分解。比如职称作为教师专业水平的物化表现,对教师的激励导向作用非常明显,晋升高一级职称可以作为教师的远期目标,管理者就可以按照职称评审的要求设计年度科研、教学考核指标,督促教师把几年的任务分解到每一年来完成。这种小步子方法体现了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内在强化和外在强化的统一。

  此外,管理部门还要强化终身学习观念,因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就是终身教育的过程。对积极参加培训,提高学历、获得证书的教师.特别是把学到的知识积极应用于教学、科研、管理实践中的教师,要及时给予强化奖励,形成一种良性、自主的学习氛围。

  (四)及时反馈,增加教师激励机制的时效性

  根据斯金纳强化理论,行为出现后强化越及时效果越明显。例如,当教师努力工作并及时被评为优秀教师后就增加了其积极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当教师课题申报成功后就会更积极地进行申报等。教师在做出某种行为后,即使是领导者表示“已注意到这种行为”,这样简单的反馈也能起到积极强化的作用;而如果领导者不注意,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甚至消失。强化理论并不是对职工进行操纵,而是使职工有机会在各种明确规定的备择方案中进行选择。因而,强化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激励和人的行为改造上。

【基于斯金纳强化理论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试析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论文

2.试析基于场域理论的高职教师激励机制构建研究论文

3.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的论文

4.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体育学习动机研究论文

5.基于本体理论的档案学及其应用研究论文

6.基于协同学理论的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7.基于学生需求认知下的高校教师教学风格研究论文

8.基于环境行为理论的校园空间建构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9766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