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论文:中职德育课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摘要: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学行为。本文针对中职德育课教学目标制定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充分认识德育课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意义,明确德育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掌握教学目标规范表述的技巧,制定规范的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教学目标;制定

  一、中职德育课教学目标制定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无目标

  中职学校文化课没有升学压力,也不需要考证。教学无目标的现象存在于德育课教学中,一节课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为什么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教师课前很少认真思考。

  (二)教学目标过大

  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应该具体明确地表现出学生学习的结果,但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过大,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难以把握。例如,谈到国家就是爱国主义教育,谈到社会就是社会责任教育。

  (三)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

  同一德育课教学内容,基于中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教学目标应该与岗位需求对接,具有职业特色。但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不少德育课教师依赖教学参考书,同一个教学目标“放之四海”,“适用”于文、理专业班级,教学目标没有差异性,缺乏针对性,不符合具体学情。

  (四)教学目标表述模糊

  1.目标的主语错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指向的应该是学生,是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达到的结果。一些教师表述教学目标时最常用“使”字句,例如,“使学生了解商品的含义,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使学生懂得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等表述。这反映了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都只是教师主观愿望的表达。

  2.目标表述不具体明确

  日常教学中,表述教学目标大多使用“掌握、理解、懂得、培养”等描述内部心理的词语,目标表述笼统、模糊,不可评价。例如, “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高尚品质,提升高尚道德。”这不仅行为主体不正确,而且无法检测“培养和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也难以落实。

  二、中职德育课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一)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指挥棒”、 “催化剂” 、“标杆尺”调控作用。

  (二)明确德育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

  1.依据国家、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特点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提出:德育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

  2.依据教学大纲

  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提出: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改变传统课程过于强调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依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课程标准理念,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3.依据学生实际

  (1)体现学生特点

  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较高,目标制定可以稍高一些,反之,就要适当降低。

  (2)体现专业特点

  根据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德育课教师应树立“为专业课教学服务”的意识,制定的教学目标要切合职业教育重点,立足于学生专业特点。

  (三)掌握教学目标表述的技巧

  德育课教学目标不仅要确定得合理,而且表述要恰当,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就目前来看,美国学者马杰提出的行为目标表述方法是值得倡导的教学目标表述方法。这一方法克服了传统教学目标的含糊性,清晰、可测,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四个要素,如:

  学生在10分钟内,能区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准确率达到70%。

  主体条件动词标准

  1.行为主体是学生

  学生是行为主体,它是目标表述中的主语。在表述时都应写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等表述,而用“能认出……” “能写出……”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表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中职德育课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2.行为动词

  它用以描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学习行为。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不能是模糊、笼统、抽象。比如“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行为动词都是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测量,无法检验。而“说出”、“描述”、“解释”、“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词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

  3.行为条件

  这是指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一般比较常见的对条件的表述有4种类型:①使用或不使用某种辅助手段,如“在一张空白的图示上标出……”;②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在提供××资料的'情况下,能编制一个游戏”;③时间限制,如“在10分钟内独立完成××动作”;④完成行为的情境,如“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 4.行为标准

  它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是指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如“能列举出二种以上的解决方案”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三、德育课教学目标制定的课例展示与分析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课例展示

  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的北师大版《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单元第1课第三节“消费和消费观”在汽修专业班级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根据给出的购买车辆方式的实例,学生能够辨别两种消费方式,准确率为75%;结合大众购车的消费例子和自己购买衣物的消费经历,学生能够判断四种常见的消费心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不同消费心理的原因;在小组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科学消费的意义或做法,每小组至少说出两点。

  (二)教学目标的课例分析

  《经济政治与社会》“消费和消费观”的教学目标制定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教学目标制定有依据,依据现代社会消费的特点,依据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标准,依据生活化的教材内容,依据汽修班级的专业特点等,体现了教学目标制定的时代性、学科性及职业性的特点。

  二是教学目标表述清晰、可测:①以学习者为行为主体表述学生的行为。②选用了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而明确的行为词语,如“辨别、判断、说出、举例”等。③表述了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包括提供信息、完成行为的情景等。④说明了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行为水准,如:“准确率为75%”、“每小组至少说出两点”等。

  值得注意的是,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虽然有利于教师的实际操作,但思想性是德育课的本质属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其教学目标的重要部分,而这些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也很难完全通过外显行为来衡量。因此,对这类教学目标的表述,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体感受、情感体验、态度、审美意向等丰富的内心活动,强调学生在一定情境中获得的个人意义,淡化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展示的行为后果。例如,“现代社会应该倡导什么样的消费行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能认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在小组会上谈自己的观后感。”这种表述方式明确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这与德育课本身的特殊性有关。

  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现代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程度,衷心希望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中职德育课教学目标的制定日臻规范。

【论文:中职德育课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相关文章:

1.中职德育课教学反思

2.关于中职德育的论文

3.中职的德育课教学计划

4.中职德育课教学计划

5.中职德育教育论文

6.中职生德育教育论文

7.中职班主任德育论文

8.探析加强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9325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