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中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探究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相关文献进行了筛选和梳理,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本科和专科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都是从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深化校企合作这几个方面入手的。但就不同的区域及培养层次,尤其是本专科差别、国内外差别仍表现出其自身特色,同时对目标的定位、课程的设置、教师的培养等细节问题论述不足,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近年来,中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竞争需要大量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这对高校酒店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而现行的酒店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显现出不能满足酒店行业高速发展的要求。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市场的需要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达到自身的完善。

  1数据来源

  笔者通过知网检索相关文章,以“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关键字检索,得出相关的论文,经过进一步筛选甄别,排除国外文献,以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为分类筛选依据,最终获得文献35篇。这35篇文章基本概括了目前学术界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状况。

  2总体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我国酒店业的急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日益迫切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双低”的矛盾一直存在。其原因既有社会层面和行业层面的也有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不完善不成熟的因素。总体来说对我国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研究,学者们主要有三种观点:市场需求导向、国际化导向和适度超前。第一,市场需求导向论。对于我国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多数学者认为应该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的定位。赵鹏年提出“旅游高等教育的产生不是传统学科专业教育的繁衍,而是产业需求在高等教育中的反映。它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田里、吕天云等认为酒店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是以产业为基础,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不同层次的学校应找准适应自身状况与特点的培养方向和办定位。章晓盛(2005)何建民(2008)黄建伟(2009)认为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不断适应产业的新需求。第二,国际化导向论。一些学者提出:面对国际品牌酒店的进入,我们最缺乏的是国际酒店管理人才。这不仅仅指会外语,而是指具有国际眼光和视野,熟知饭店产业的国际背景和运作模式,了解国际最新知识和经验,具有国际交流和合作等全面素质和能力的国际性应用型人才(谷慧敏、俞聪,2005;张青,2007)。第三,适度超前论。21世纪世界旅游业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均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和趋势,客观要求我国旅游教育定位要具有较强的市场预见性,适度超前的人才培养定位有利于实现旅游教育目标,解决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刘晶)。酒店教育不仅不能落后于酒店业发展的趋势,相反,还要走在酒店发展趋势的前面(莫新禄、陈强)。但目前只注重“适应”其需求,对酒店教育如何“引领”和“创造”其需求考虑欠佳(孙峰)。

  3专科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状况

  专科类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多数比较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多的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忠诚度,专业操作能力和服务意识。如吴素君认为高职高专类酒店管理专业还是应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在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王晶在其硕士论文中运用质量功能展开(QFD)理论,选定沈阳市某旅游院校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为测评对象,为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质量提供了参考模型。杨瑞霞、李进则认为课程设置要“根据酒店职业技能要求和社会行业技术发展的状况,及时把握前沿信息,突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整合相关科目课程,开发重点课程。”范智军、孟铁鑫认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职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为目标,构建“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并以职业标准为考核依据,与知名五星级酒店联合开发、设计和整合课程内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关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江浩指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指导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在酒店实习中积聚社会经验,并加以磨练运用。谌莲莲提出了1+0。5+1+0。5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在学校和酒店之间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的交叉进行,将强化专业教学方案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郑治伟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游富相认为国外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瑞士的洛桑模式和澳大利亚的“专业包”培训模式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培养模式。

  4本科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状况

  吴军卫对中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我国高等院校想要更好地进行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就要借鉴国外先进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制度、加强实践教学和改进办学方式等方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阿荣娜通过对欧洲英、法、瑞士三国酒店管理本科教育模式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欧洲酒店管理本科教育模式有以下特点:酒店管理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本科课程选择多样,课程实用性高,具有时代性、应用性与职业性等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多种渠道授课;重视实践教学,力度大、时间长,与课程内容与职业规划紧密联系;注重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设立研究中心,鼓励学生参与研究项目。杨慧敏在其硕士论文中选取国内外各两个本科院校的酒店管理学院作为样本,在十个维度上对中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对比,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方案。李力、沈雅雯认为高等教育需要制定基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同时满足高校学位教育目标及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酒店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全面视角出发,整体构建或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如周生辉等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构建模块化课堂教学,课程设置上应删减理论性和学术性较强的课程,增加应用性课程和交叉课程的比例;构建阶梯式实习实训,通过开展学科竞赛的方式打造职业意识和公共能力培养平台。张飞从国际化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思路,指出无论是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师队伍建设还是校企合作都要走国际化道路,做到与国际接轨。徐菱苓,孙艳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从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等几个方面,构建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体系。蒋婷等从学生、学校和酒店三个层面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基于职业发展的优化方案。陈凌志认为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建议课程体系模块化,通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模块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注重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吴晓颖总结出了目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图,以此为基础找到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并给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议。另一类是立足于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某一方面,有针对性的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如曾琪洁(2106),胡晓玲、刘苏衡(2015),史万震、胡孝平(2012)均从产学结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优化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包括整合学术教学与职业教育、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等。部分学者则基于市场导向和企业需求的视角对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如皮平凡等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出发点,通过培养目标创新、价值导向创新和教学模式创新三个方面的创新,建立了基于酒店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的本科教育创新模式。陈文娟、刘国胜以酒店企业需求为中心点提出了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案。王苗苗总结出了影响酒店业人才评价最为重要的四个指标是综合素质、操作技能、关键能力和基础知识,从培养目标、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的角度构建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5研究的述评

  从以上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专科的教学模式构建与本科教学模式构建,都是从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深化校企合作这几个方面入手的,在此方面表现出学者们对于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构成出现高度认同。而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目前的本科培养模式存在着培养目标偏离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这一问题,同时对于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学者们从不同方向个角度给出了意见和建议。但就不同的区域及培养层次,尤其是本专科差别、国内外差别仍表现出其自身特色,同时对目标的定位、课程的设置、教师的培养等细节问题论述不足,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鹏。高职专科教学质量检查的自评估[J]。旅游学刊,1999(1)。

  〔2〕田里,吕天云。比较视野中的旅游专业教育教学定位[J]。旅游科学,2008(3)。

  〔3〕章晓盛,刘艳华,曹芙容。关于应用型大学饭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6(1)。

【中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探究论文】相关文章:

1.高专人才培养酒店管理论文

2.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3.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4.高职酒店管理问题探究论文三篇

5.中外饮食论文

6.高职酒店管理督导层人才培养分析论文

7.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8.酒店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分析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8301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