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土建工程师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建筑业也逐渐扩大,建筑工程管理直接关系到建筑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土建工程师论文吧!

  土建工程师论文:汉代亭榭建筑研究论文

  一、汉画像中亭榭图的类型学讨论

  汉代画像材料中的亭榭图集中发现于山东中南部和江苏、安徽北部地区,这些亭榭图的创作年代均为东汉中晚期。目前已发表的亭榭画像共计18幅。按照亭榭台阶的结构,可将其分为A、B两型,又根据其支撑结构,将A、B两型各划分为I、II两式。目前所见到的汉画像中,以A型Ⅱ式单侧楼梯临水亭榭较多,A型Ⅰ式和B型I、II式亭榭较少。A型,单侧楼梯式,即仅有一侧有楼梯与地面连接的亭榭。该类亭榭均为临水而建的凉亭式水榭。根据阶梯的建筑形式又分将其为Ⅰ、Ⅱ两式:Ⅰ式:单侧楼梯式直栱立柱支撑亭榭,以山东枣庄曹埠出土亭榭画像最为典型。图中亭榭凌空建于池塘之上,榭亭靠下方的一斗二升直栱及右侧支撑屋顶的柱子承托,楼梯靠连接到屋顶的柱子支撑,右侧楼梯上均有顶棚遮盖,形成四座榭亭簇拥之势。Ⅱ式:单侧楼梯式斗栱支撑亭榭,该类亭榭有楼蹬连接池陂,榭亭高临水面,由从楼梯下伸出的斗栱承托稳固,阶梯上有护栏、扶手,无顶遮盖。主要有邹城黄路屯、下镇头、微山两城镇、藤州龙阳镇、西古村,枣庄山亭驳山头、马王村、东桑树乡西户口等地出土的15幅亭榭图。B型,双侧楼梯式亭榭,即左右两侧都有阶梯连通到地面,楼梯上方均有屋檐遮盖。该类亭榭均为建筑于平地之上,根据亭榭的支撑形式,亦分为Ⅰ、Ⅱ两式:Ⅰ式:榭亭由斗栱立柱支撑,仅见江苏铜山县出土的亭榭画像一例。亭榭建筑为四阿式庑殿顶,两侧分别有三座由立柱支撑的亭榭组成逐级向上的楼梯,簇拥着中心的榭亭,榭亭下有一巨大的重栱支撑。Ⅱ式:亭榭无斗栱立柱支撑,也仅见安徽宿州灵璧县出土的亭榭画像一例,画像正中榭亭被左右两侧各三座榭亭簇拥拱立悬空,两侧亭榭逐级递增形成台阶,台阶端的立柱一直联通到地面,右侧有一阙与亭榭相邻。在江苏铜山县洪山、安徽宿州市褚兰熹平三年石祠、褚兰胡元壬石祠还发现与B型亭榭建筑类似的画。褚兰胡元壬石祠所出画像中心的建筑为一个双层楼阁,两侧有带顶的楼梯从二楼直通地面,楼上有宴饮场面,两侧楼梯上有乐伎奏乐,楼下房间里有人在纺线织布。该图中的楼阁与B型亭榭不同的地方有两处:B型台榭下方使用重栱或者仅靠两侧楼梯的拱力支撑,榭亭下方为空地,并不是亭榭建筑的一部分,而图五中楼上楼下的墙壁是一体的,下层则属于该建筑组合体中的一个房间。由此可以看出,图五中的楼阁是从地面上一层一层建造起来的楼阁,而B型亭榭是直接被地面上耸立的斗栱立柱或者仅靠两个楼梯拱力架空起来的一个高层建筑。

  二、汉代亭榭的建筑特点

  从上文图中可知,汉画像中的亭榭均为四阿顶的木结构高层建筑,均有楼梯从榭亭连通到地面。两型亭榭的榭亭均无墙壁,四角仅用柱子支撑屋顶,其中只有单侧楼梯式亭榭的榭亭用斗栱挑高屋檐,四周有回廊、栏杆。B形亭榭两侧的楼梯和榭亭连为一体,在楼梯上可见乐伎弹奏乐器为榭亭中的人物助兴,推测榭亭和楼梯都是开放的空间,能够使上方亭榭中与地面上的乐舞表演融为一体。至于亭榭建筑的高度,虽然多跳叠加的重栱能够大大增加亭榭的高度,但亭榭的层数无法用重栱的跳数来判断。汉代亭榭最大的建筑特点就是其支撑结构利用了斗栱的发展和创新,创造出了倾斜逶迤的高耸悬空木结构建筑。从画像中观察可知,亭榭的支撑方式有三种:用单栱立柱支撑,用重栱立柱支撑,不用斗栱立柱而仅用两侧楼梯向中心的拱力支撑。单栱立柱支撑的亭榭仅见一例,即山东枣庄曹埠所出的A型Ⅰ式亭榭,榭亭用榭亭靠下方用一斗二升直栱及右侧支撑屋顶的柱子承托,楼梯靠连接到屋顶的柱子支撑。重栱立柱支撑的亭榭有A型Ⅱ式单侧楼梯式亭榭和B型I式双侧楼梯式亭榭两种,重栱组84研究与探索合有五种:

  1、三重转角斜直栱叠筑一重斜华栱一头连结楼梯,一头承接上层斗栱,上托榭亭,下有立柱支撑;

  2、只用一层斜华栱承托榭亭和楼梯;

  3、自下而上两重斜华栱:一头连结楼梯,一头承托上面两重直栱;直栱只承托上端的榭亭;

  4、最下面一重斜华栱一头连结楼梯,一头承托上层平座,平座上有一带大栌斗的立柱承托上端榭亭;

  5、B型Ⅰ式双侧楼梯式亭榭用四重一斗二升直栱叠筑再用立柱承托支撑榭亭。其中,前四种支撑方式均将重栱和楼梯结合,一来稳固斗栱,二来也能支撑楼梯,且所有斜华栱和平座上均有空间可容纳人在上面活动,第五种楼梯并无支撑,仅用重栱支撑榭亭,斗栱上也没有可供活动的空间。不用斗栱立柱而仅用两侧楼梯向中心的拱力支撑的亭榭也仅见安徽宿州灵璧县所出的B型Ⅱ式双侧楼梯式亭榭一例)。这种不用支撑物的悬空建筑结构,或许与汉代拱券技术的发展有关。汉代亭榭仅用转角斜直栱、斜华栱等叠加构成高大重栱以支撑多层建筑的技术,在目前只见于亭榭建筑中,这种结构不仅设计大胆,更是木构建筑发展中的一大创新。从亭榭建筑的结构上判断,A型Ⅰ式亭榭的建筑结构相对其他亭榭较为简单,B型Ⅰ式次之,A型Ⅱ式较为复杂,表现出较高的建造技术,而如图四中B型Ⅱ式亭榭不用斗栱立柱支撑的结构,即使使用现代建筑技术也有很大的难度,何况在汉代,而且画像中仅见一例,究竟是画像为了表现榭亭下方的乐舞表演而将其支撑物略去,还是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靠两侧伸出的楼梯拱起支撑悬空的亭榭,而汉代木结构技术是否已经发展到能够实现这种建筑结构仍需更多考古学证据佐证。

  三、亭榭建筑的源流

  如上文所述,亭榭建筑形象最早出现在东汉中晚期的画像石上,但从其已经表现出的建筑技术看,在此之前应经历了一个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在先秦文献中已出现了与台榭有关的记载。《书?泰誓》记:“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传云:“土高曰台,有木曰榭。”《尔雅?释宫》训诂又曰:“阇谓之台,有木者谓之榭。”由此可知,先秦时期的台榭是在夯筑的高台上修建木结构房屋,是将木结构房屋与高台相结合的高层建筑,夯土台和木屋合称台榭。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亦可见到台榭形象,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铜上细线镂刻的画像中,榭亭就建筑在空心砖和夯土混筑的台基上,榭亭从右到左为烹饪、饮食、歌舞场景。目前所见到的汉代亭榭,均以斗栱立柱等木结构支撑上层的榭亭。与先秦时期的台榭相比,虽然二者的下部支撑结构有所不同,但两者的榭亭之下均并未如楼阁一样形成一个独立的下层空间。因此可以说先秦时期的台榭应为汉代亭榭的源头,即汉代的亭榭是先秦时期台榭的进一步发展。东汉时期,亭榭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下部由木结构支撑替代原来的夯土台,并且在建筑形式上还产生了两种变体:一种即用多层斗栱立柱取代高大的夯土台基在平地上支撑起榭亭和两侧楼梯的亭榭,此种亭榭中的人物活动与此前在战国铜上人物活动相同,均为宴乐嬉戏,不过这种双侧楼梯亭榭在汉代以后逐渐消失;另一种是用多层曲华栱及斜插栱立柱支撑其榭亭和一侧楼梯的.临水亭榭,榭亭被斗栱立柱架空托立于水面上方,此种亭榭在结构上与此前的台榭有较大差异,并逐步演变成为后世所熟知的水榭。文献中“水榭”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旧唐书?裴度传》记:“东都立第于集贤里,筑山穿池,竹木丛萃,有风亭水榭。”唐代崔湜《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水榭宜时陟,山楼向晚看。”文献中描述的多是水榭中闲情雅致的生活,关于其结构并未有详细的记载,不过在敦煌第三二一窟初唐时期的壁画中,有一水上建筑,下有斗栱立柱支撑,上为双层木结构榭屋,其建筑结构与汉画像中的亭榭有着较为明显的承继关系。因此,推测唐代文献中水榭的结构与汉画像中的临水亭榭亦有密切的承继关系。由此可知最早见于唐代文献的水榭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8294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