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原道”文化探微及教育阐述的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坐落于江南名城无锡、古运河之畔的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始建于1934年,可溯源至民国私立原道中学,建校之初,以“原道”为校训。通过百度搜索和文献查寻,我们发现全国以“原道”为校训的学校仅有一家,而以“原道”为题的文篇却在中国历史文化思想领域,尤其是文学领域中频频出现。

  时下,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并大力提倡发掘、继承和宏扬祖国传统文化。为此,本文试图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剖析和探讨原道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教育内涵。

一、“原道”一词的本义及原道文化的探源

  “原”,会意字。小篆字形 。像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从厂(hǎn),像山崖石穴形。从泉。本义:水源,源泉。原,水泉本也(《说文》)。由此引申出“推究、探究”之意,即古人“谓寻其本也”。

  “道”,形声、会意字。小篆写为 。从行从止首(shǒu)声,上首下走,因“行”为四通八达的路口,“首”指头向着行走的方向,止指“脚”,合起来就是指“人所行的路”。因此,道,所行道也(《说文》)。由此引申出“法则、方法、技术、规律和宗教的思想体系等意义。就“道”的文化视角看,“道”在我国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学说中,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外延。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由“天道”而至道家之“道”,即“法自然”的“自然之道”,属宇宙本体范畴;二是儒家之“道”,即以“仁义”为内核,是“为人治国之道”,属社会学范畴。第三种“道”,就是庄子《庖丁解牛》所述的庖丁出神入化的技艺。“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意指:“臣下所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这里的“道”,是指一种顺应事物的规律。可以说,自古以来道之含义,虽有种种不同,但将“道”归属“形而上”的精神哲学层面,却是基本相同的,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易经》)。

  显然,以语法视角看,“原道”一词应该理解为“动宾”结构(关系),原道就是探究思想、规律或事物的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从中国文化发展轨迹看,就会发现归复本然、究本追真的文化追问,一直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文化思维的重要特征。这种文化思维首先体现在政体上。众所周知,“为政必先正名”(《论语?子路》),是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过的反映其重要政治理念的一句话。这句话意思是指,人们在从事政治活动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通过正确的思维活动,找到一种使社会中的每一成员都遵守的生活原则和行为规范。“正名”是找到这些原则和规范的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一般认为“正名”思想是孔子的创造。其实,已有大量史料证明,“正名”思想实际是孔子继承“先王”的。问题是孔子为何要强调“正名”?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当时礼崩乐坏,各种礼制都遭到破坏,僭越行为司空见惯,因此孔子要全面整顿,要求“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的贪欲(诸侯之间争夺地盘的战争),恢复有道德观念的生活(避免百姓生灵涂炭,共同尊敬周天子),要求重新恢复各种制度,社会各阶层的人都要各守其位,各事其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才可以开始新秩序的建设,老百姓才会明确自己应该怎么做,全体社会成员才会有所遵循。因此这里的名是理论、秩序、规范、法则,“正名”就是拨乱反正,纠正一切名实不符的东西。“正名”这个概念反映着古代思想家关于如何正确处理不同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的人际关系问题以建立和维护符合社会理想需要的生活秩序的基本思路――即追溯“周礼”来“正名”而后获得理想的政治“秩序”。因而,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道统”,凡事须“正本清源”,需要“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事实上,“原道”,即探究事物之根本,可谓是“正名”思想的继承和流变,因此原道文化源于儒家文化的“正名”思想。由此衍生的原道文学,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文学现象。据文献考证,“原道”一词肇始于西汉刘安《淮南子》首篇“原道训”。何为“原道”?《淮南?原道训》高诱注说:“原,本也。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诸子集成》)《淮南子》这篇文章虽出于刘勰之前,但推原的'是老庄之道,不涉文艺;其后,现于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首目“原道第一”,探究的是“文学之道”;再后来,唐代韩愈作《原道》,探究的是“原本、纯正的儒家之道”,此“道”与时兴的老庄道家之“道”以及佛教之道是对立的。上述内容,清代学者章学诚有云:“古人著《原道》者三家,淮南托于空蒙,刘勰专言文旨,韩昌黎氏特为佛老塞源,皆足以发明立言之本。”而章学诚本人亦著有“原道”一文。从以上内容观之,除《淮南子?原道》外,刘、韩、章均推原儒学之“道”,并以此为文学本质论的旨归,故就“原道”在三人文学思想中的地位而言,涵义确乎近于高诱的注释:刘勰《原道》是《文心雕龙》的枢纽,韩愈《原道》是古文运动的纲领,章学态《原道》是《文史通义》的总汇。显然,原道文学即以表现儒家之道和现实、社会、人生为务的文学。它是儒家政治“正名”思想在文学领域中的延伸和投影。

  需要强调的是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原道》既是儒学复古运动的宣言书,又是古文运动的压卷之作,对后世影响更是极大。

二、“原道”文化的当代教育阐述

  (一)“原道”文化的教育涵义

  20xx年,市北高中建校70周年,为进一步彰显“原道”校训在学校办学精神和历史积淀中的至高地位,取叶圣陶先生手书“原道”两字为款,并请叶圣陶先生之长子、原民进中央副主席叶至善先生制铭,对“原道”进行了教育诠释:“我校始建,取唐代先贤韩愈之教育名篇《原道》为校名,有深意在焉。夫‘道’者,世间万物运行之规律也;探索之,弘扬之,即知即行,是谓‘原道’。历届师生恃之为司南,拳拳服膺,声名远扬,青蓝冰水,前程何限。今七轶华诞,庆典既成,共制铭勒石,以志欢贺,以申惕厉。” “原道”校训体现了对历史文化思想的尊重和礼敬,对先人“寻本探源”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立意高阔大气,历史沉淀厚重,文化内涵丰富。尽管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对“原道”做出不同解读,但“探究事物之规律”、“归复心体之本然”这一根本内涵却未曾改变。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8020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