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高校中收敛型非正式学生组织的管理研究教育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非正式组织学生管理

  [论文摘要]非正式组织是人们之间为满足自身需求而自发形成的、凭感情联系起来的一种非正式体系。现行高校校园里普遍存在一种介于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笔者将其命名为“收敛型”非正式组织。如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如何了解和引导这类非正式组织的健康发展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者的一个共同课题。

  非正式组织的概念是由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家乔治·埃尔顿·梅奥提出的。非正式组织是指存在于正式组织中,由于兴趣、爱好或者共同利益形成的以一套群体默认的行为规范或准则运行的松散型组织。它的产生依附于正式组织,但不像正式组织那样具有很强的规范性。高校中的传统的正式学生组织有校、院、系、班级各级学生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高校中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如各类兴趣小组、老乡会、网络游戏中的战队以及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在众多的非正式学生组织中,笔者认为其中有一类组织有别于其他非正式组织——高校学生社团。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把学生社团界定为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学生志同道合的组织。这个定义很好地说明了学生社团相对于学生会、共青团组织来说属于非正式组织的范畴。但对比非正式组织的定义,我们又认为高校学生社团不能简单地同老乡会、网络游戏战队等组织一样划归为非正式组织。因为高校学生社团作为一个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的同时还要接受校团委领导,成立还必须经过校团委审批,每年还必须到校团委注册。所以笔者将高校中这类非正式组织命名为“收敛型非正式组织”。了解和引导“收敛型非正式组织”对于学生工作者来说是一件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一、收敛型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1、学生社团成立历史短暂以及其性质、机构设置、规章制度等内部系统的不成熟性,造成学生社团成员对固有东西继承较少,而开拓、创新较多,故这类组织在活动的开展方面敢想敢做,勇于突破;

  2、学生社团生成的原动力——兴趣爱好造成学生社团成员更注重自身感受和兴趣出发考虑问题;

  3、学生社团的自治特质造成学生社团成员思考的一维性和单向性,这在有利于社团成员主体性发挥的同时,使之缺乏复杂环境锻炼下的成熟性;

  4、学生社团一般都有一个强势的领导。学生社团组织领袖一般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感召力,这种权威是一种“个人魅力型权威”。这样的领袖人物往往对社团成员发生重大影响。

  5、学校党委、团委对学生社团的宽松管理,易造成社团成员思想的相对政治边缘性和主体自由性,自我观念较浓,协调能力不足。

  6、学生社团组织渴望被学校党委、团委肯定和认可,希望得到广大同学的关注和支持,有转化为正式组织的愿望。

  二、收敛型非正式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影响

  1、收敛型非正式组织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积极作用

  收敛型非正式组织满足了青年学生的交往与被尊重的心理需要,从而促进了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精神愉悦;收敛型非正式组织成员由于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故成员间的交流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课余文化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收敛型非正式组织对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我管理的能力大有裨益;收敛型非正式组织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可以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化。

  2、收敛型非正式组织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收敛型非正式组织都是自发产生的,在群体目标和价值追求上,群体特征明显。当一些群体意识到学校目标限制本群体利益发展的时候,他们便会从实现小群体的目标出发,攻击和破坏学校整体目标的实施。收敛型非正式组织有时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还容易导致不团结、闹意气、纪律涣散等不良现象发生。

  三、对待收敛型非正式组织的策略

  (一)收敛型非正式组织的激励管理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对于高校学生社团这类组织的管理很适用。尤其双因素理论揭示了内在激励的作用,对学生工作者如何更好地激励高校学生社团提供了新的思路。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根据试验研究的成果,提出了“双因素理论”。理论指出:使员工感到不满的往往是公司政策与管理方式、上级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和工作条件等五种因素。当这些因素缺失或强度太低,就容易导致员工不满意,但这些元素又并不是员工感到满意的充分条件,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不能直接激励员工,但能预防员工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使员工对工作感到满意的往往是成就感、被表扬、工作本身、责任和进步等五种因素。这类因素具备后,可使员工感到满意,但员工感到不满时却很少是因为缺少这些因素,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该理论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激发起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创造性。

  对于高校学生社团来讲,学校审核后同意其成立、同意其在允许的范围内招收新成员、同意其在校园内公开开展活动等等属于保健因素,认同其促进校园文化的作用、鼓励其发展、培养其核心成员,并提供一定的活动平台,使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成员得到认可和满足自我实现,属于激励因素。可依据以下方式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激励管理:

  1、注重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内在激励

  要想真正激励高校学生社团,就要注重激励因素,通过这些因素的运用,才能满足高校学生社团较高层次的需求,把学生社团这种自发组织的感受提升到满意阶段,从而真正为繁荣校园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生工作者在管理中可采取以下措施:提供社团活动的专门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诸如社团文化节、社团巡礼等活动,也可针对不同的社团邀请其参加到学生会的一些常规活动中来,比如采取邀请文艺性社团参加到学校常规的文艺演出中来,扶持一批科技型社团参加校内外的各类科技竞赛等方式,满足高校学生社团的兴趣并激发其兴奋点,从而满足高校学生社团自我实现的需要。对高校学生社团要采取与学生会管理不同的方式,避免对社团活动过多的干涉,实施目标管理,减少过程控制,扩大社团的自主权和活动范围,并积极提供一定资源使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得以展现,使社团成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对高校学生社团的一些外联活动要及时地提供帮助,比如出具介绍信、介绍联系人等,对于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要根据所开展的活动有针对性地给予一定的扶持。

  高校学生社团缺乏稳定的活动经费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部分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社团成员的`会费和社团争取到的社会上一些单位的现金或实物赞助。但相对于学生会的影响力,校外的单位更倾向于将资金赞助于学生会开展活动。故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一些社团进行资金扶持,可以通过资金杠杆来调节一些社团活动的开展。也可以在校内采取社团活动经费招标的方式来调动各社团积极开展活动。 对于活动开展有计划、在校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社团可以将社团活动及时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在校园内大力宣传,使社团成员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和信任。对学生社团的核心人物的成绩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如学校定期评比社团活动先进个人、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奖项可授予高校学生社团中的核心人物,对于表现突出、有意向进入学生会组织的,也可以依据能力,给予一定的学生干部工作,或在学生档案中给予学生干部身份。

  2、正确处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关系

  在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激励中,不应忽视保健因素,如不应因某学生社团近期没有活动或出现一些问题就对其采取简单的取缔注销等手段。但对于确实已经对学校的学生管理起到了很大负面效应甚至违反了校规校纪的社团也不能手软要坚决予以取缔,并要在全校范围内给予公开通报,决不能过分注重改善保健因素。

  管理中还要善于把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是可以转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授予高校学生社团核心人物的荣誉,如果此荣誉确实是与其勤奋努力、与社团取得成绩是分不开的,确实是对其工作的真实肯定,就会产生激励作用,变为激励因素。如果两者没有联系,仅仅是大范围的大锅饭式的授予的荣誉,这样的显然构不成激励,而且一旦后续停止给予,还会造成高校学生社团的不满,产生负激励效应。作为学生工作者,既要注意保健因素,以消除高校学生社团的不满,又要努力使保健因素变为激励因素。

  (二)对收敛型非正式组织的外部管理

  1、积极引导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学生管理者对他们的活动一般无法采取行政手段干预,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可通过建立、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来引导社团成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引导其追求高层次的归属感,为高校的学生工作做出贡献。

  2、适当融入

  高校学生管理者可以将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收集信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窗口。收敛型非正式组织成员在一起,组织内部容易形成一些不良习气。学生管理者可通过与社团成员交朋友、座谈交流或偶尔参见其活动聚会等方式,融 入社团中去,以此获取相关信息,了解社团成员思想愿望,改进学生管理工作。

  3、适时惩戒

  收敛型非正式组织是一个群体,内部有凝聚力,思想较一致,其整体行为对正式组织有较大影响力和冲击力,其非建设性行为会对正式组织造成较大破坏力。因而作为高校的学生管理者应防微杜渐,防止不良风气在其滋生蔓延。对于社团中个别成员偶尔违背校规校纪的行为,应及时指出。对于重犯或者情节严重的行为,应严肃批评,令其改正,严重的要给予处分。

  总体而言,学生工作者对于高校学生社团这类“收敛型非正式组织”的做法,应该是充分发掘总结其发展特征,以便进行正确的引导,承认其在活跃校园文化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以激励管理为主,以外部管理为辅,在对其管理中要充分积极发挥激励作用,不能忽视保健作用,要防止激励作用向保健作用转化。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对高校学生社团这类“收敛型非正式组织”管理好、引导好,他们一定可以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成为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成为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苏海泉,周志强,管雷.目标管理模式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工作探讨[J].青年探索,2007.3

  [2]陈通荣.非正式组织对管理决策的影响[J].管理观察,2008.7

  [3]张立驰.试论高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的差异及对其成员的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

  [4]童善勤.应对非正式组织的组织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7

  [5]任永亮.非正式组织研究述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2

【关于高校中收敛型非正式学生组织的管理研究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非正式奖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2.加强高职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论文

3.关于行政组织的论文

4.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论文

5.论文:大数据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

6.小学自然“课型与教法”研究 论文

7.关于教育管理的论文

8.成人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7977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