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新课程中如何让学生爱上科学课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摘要:在教学中可以因材施教,用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具体说明,用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进行解释和交流,使学生理解学科学的意义。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内容上,科学素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初步了解《科学》里面的术语和基本概念;②熟悉《科学》里一些基本的研究过程与方法;③知道科学、技术与我们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过程与方法上,小学科学课程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探究能力,而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

  学习科学发展观,落实课程标准,是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达到这个标准,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摸索出一些教学方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成绩。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科学课更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为科学课每周仅两三节,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少,有很多课外的.观察与实验、制作,以及写科技小论文等作业,学生如果对科学课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不可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完成,更谈不上坚持下去,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科学的重要一环。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教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白糖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问题一出,许多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探究,尽量去弄清楚这一问题。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设置,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看到“科学”两个字,不少学生就会觉得科学是那么的神秘,遥不可及,从而产生一种畏惧感。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平常的事情里就蕴含着科学道理,例如: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会比晾在室内干得快;天气太热了,巧克力就会容易熔化;毛毛虫长大了,就会变成花蝴蝶……因此,在平时的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能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小学生天性好动,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喜欢去看一看,摸一摸。让他们亲自动手参与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在教学《土壤的成分》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到菜田里、麦田里、花台里……去观察土壤,看看土壤的颜色,土壤里有些什么活着的动植物和死了的动植物。用手摸一摸土壤,手有什么感觉,并采集一些土壤带回课堂研究。

  三、从教材入手,因材施教,让学生理解学习科学的重大意义

  有些科学知识并不是那么浅显易懂,有的是枯燥无味甚至深奥难懂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因材施教,用一些贴近日常生活的事例来具体说明,用实验现象进行解释,使学生理解学科学的重大意义。比如,在讲《动物》这一课时,学生他们原本就对活蹦乱跳的动物很感兴趣。教学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对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进行观察,指导他们从动物的外形、叫声、食物、睡眠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解;然后课堂让学生把自己见到情况说出来或画出来,学生一下子就来劲了,而且会做得特别好。

  四、从问题入手,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创新

  在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去实验、去观察、去发现现象。在研究土壤中有空气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推想土壤中是否有空气,如果有,会存在哪里,然后再自己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想是否正确。大家都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没有一个学生闲着。比如,研究土壤里有砂和粘土。我先提出注意事项,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待土壤沉降后,学生观察到沉降的土壤分成了两层,上层的颗粒细,下层的颗粒粗。到了这一步,教学并没有完,我又让每位学生用手捻一捻,感觉下层颗粒粗的怎样,上层颗粒细的又怎样。通过学生用眼看,用手捻,不仅有视觉印象,更有了触觉感受,整个这堂课我充分让学生参与观察、实验,让他们亲自经历了一次探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求知欲望,并且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增强了学生们勇于科学创新的勇气。

  总之,科学课程的教学是一刻也离不开兴趣的。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其求知欲,上好每一节科学课。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7831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