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工业设计论文
一、中国近代工业设计产生的诱因
在中国工业近代化转型过程中,经济是基础,工业生产技术的更新则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基本途径。当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工业生产技术条件逐渐成为近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竞争的基础。这里不得不提到洋务运动。众所周知,来自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想与扎根于中国人心中的保守观念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矛盾冲突,而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和理解同时期西方社会结构所发生的复杂变化,它的进步思想暗示人们,社会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型过程中存在着某些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业的近代化发展,需要当权者重新设计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其与社会发展的不同要求相适应。中国近代工业结构是一个大的系统,工业成果多样而具有广泛性,如,以“汉阳造”步枪为代表的军事工业;以“盛锡福”帽子为代表的轻工业;以轮渡为代表的船舶工业;等等。它不是一件特指的工业产品,而是在整个近代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工业产品与工业设计结构的总和。近代工业组织、工业生产模式、传统手工业和从西方引进的先进技术等因素都对近代工业设计产生了影响;同时,自然环境、民俗风情、经济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也对中国近代工业设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社会近代化存在着十分明显的规律性,在接受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人们不假思索地用新的生活生产方式取代了传统习俗,它虽然可以对社会的新陈代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却也不可避免地以牺牲传统风俗习惯和人们固有的民族情感为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近代生产力水平奠定了近代工业设计的基础,近代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在促进工业生产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工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创造了经济收益,这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近代工业形成及发展的历程中,工业生产和制造所用的原材料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自然环境(如矿产资源、水、能源等),这是影响近代工业设计的自然因素。技术条件的更新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机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使用使得大部分自然环境被转化为技术环境。社会生产力水平一方面受到技术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技术的依赖,而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劳动者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事实证明,技术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这一过程必须通过“人”这一主体才能实现,即劳动者。在近代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新机器和新技术对工人的知识结构有着专门的特殊要求,机械化的生产系统主要依靠的是工人的智慧头脑而非灵巧的双手,因此,工人不是站在机器大工业生产线旁边的被机械化了的劳动力,而应该是具有进步思想意识的人,他们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手工技艺,而且需要具备熟练操作机器和管理生产线的能力,并且需要具备较全面的工业技术素养。这就要求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从本质上看,人们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是为了重组工业结构,以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并努力使工业近代化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工业设计质的.变化也就取决于人们对待技术的态度是否具有进步性。通过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脉络的把握可以得知,近代工业体系是一个由各种元素(人、物、社会组织等)组合而成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元素独立存在,对于人类的思想意识而言,这些元素在本质上是多样化、连续性的,通过人类的思想意识而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设计行为的出现等于将它们从原来各自单独的空间中拿出来并将它们按规律重新排列整合,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如果这些元素并非同时存在,就会造成某些空间元素的缺失。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好的设计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这好比钟表的运转,在表盘之上,时针、秒针、分针的空间位置是特定的,它们各自的作用也不同,需要同时出现在表盘这个固定空间中,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影响钟表的正常运转。因此,时间在中国近代工业设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当了一种媒介,通过它我们才能够到达历史空间的最深处。借助时间这个因素,可以将中国近代历史空间中看似混乱的元素进行更新与分组,并将人们对近代工业发展状况和设计现象的认知放入这个空间,在现实与历史时空交错的复杂结构中建立论证并得出结论。诚然,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已经过去,许多对研究有帮助的证明性实物也都消失或被人们遗忘,但只要能在空间位置上保持历史与现实的先后关系,至少将它们之间的距离缩短,就能在现实环境中重新挖掘近代工业设计种种有趣的现象。
二、基于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设计规律
当中国工业还在封建体制中痛苦挣扎的时候,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为西方新世界的建立打开了大门,它使西方人意识到只有生产技术上的革新才能引领社会从手工业时代进入机器工业时代,工业设计在当时成为一种重要的市场营销方式和商业竞争手段。19世纪下半叶,新兴工业生产力迅速向西方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渗透,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既具备现代机械化生产特点,又带有传统装饰风格的工业产品设计,说明近代西方工业设计已经成型,是在以产品结构自身的逻辑为设计前提下,对机械化生产方式和人们审美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实际需求所做出的双重适应。进入20世纪后,中国近代工业已具备了设计形态的雏形,但由于工业革命带来了设计和生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裂,以纯手工制作为主的传统手工业衰落,新的科学技术与机器设备的应用成为设计活动的指导。为了适应产品的复杂构成,设计师必须通过对内外部因素的综合考虑来实现其对设计活动的管理和控制。设计能够通过对工艺、技术层的创造性整合来实现技术系统的管理操作,在传达企业生产目标信息的同时,完成工业生产计划,反映出设计本身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可见,近代工业设计的形成必须依靠设计与内外因的相互适应来实现,从这个角度看,受近代历史因素影响,中国近代工业设计既具备一般意义上设计的演进特点,又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造物设计的具体形态,它反映了近代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设计思想观念和设计行为模式,其来源是西方先进的工业生产设备、技术和生产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模仿行为是其中非常关键的过程,明确了近代设计以模仿为主,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到了民国中后期,作为工业产品的创造者,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时间的作用下表现出一种不稳定性,在中国近代工业后期发展的过程中对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从而使得这段时期工业与设计的关系难以明确。这是中国近代工业设计结构中所隐藏的一个很重要的逻辑规律。我们今天以设计的视角来看待中国近代工业,其中包含了对其价值的评判,强调的是设计的合理性。依据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近代工业设计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空间上具有延续性;行为上具有目的性和有序性;对后世具有意义上的关联性。
三、中国近代工业体现科学与技术的有机结合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的产生是历史的进步,它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具有特定的前进目标,这些目标是根据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各种可能性确定的。中国近代工业的继续进步要求从根本上破除传统工业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当近代社会生产力提高,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时,设计的进步性就体现出来了。由此出发,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到达目标领域,在这个领域中,设计作为辅助工业近代化转型的工具是符合工业结构合理性的。在为社会进步和工业发展而服务的设计行为中,技术也服从于人类主观创造性功能的发挥而得以与已经确立的工业发展方向联系在一起。从设计的角度看,近代工业生产不是对应某一件孤立的产品来说的,它关注的是整个反复制造产品的系统。英国工业革命给世界设计界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设计师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设计更便捷、更快速,而设计的重点则由追求精细的手工艺转向略显粗俗的大批量生产方式,这种设计是源于某种生存本能,带有某种政治意图,注重简化设计程序而放弃精致完美的手工艺。在战争年代,完美与精致不可兼得,创新与大工业生产狭路相逢。尽管如此,这种新型设计却有着清晰、诚实的理念,也有助于民主精神的传播,它潜力巨大,将有助于建立起一个新的社会,象征着工业设计进入一个新的纪元。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中国,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好奇使其在工业近代化转型的初期阶段尚未看清楚“科学”的本质而陷入盲目模仿的怪圈,模仿型设计成为主流。随着留学生队伍的扩大和近代实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大批有识之士领导近代工业的生产与发展,使中国近代工业呈现出无比辉煌的景象。虽然战争对工业发展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对技术的模仿中融入了中国人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考量,并保持了一种科学的态度,而正是由于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近代中国的工业生产得以进步,人们的生活环境得以改善,新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意识,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并使传统的造物形式得以革新。
四、结语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不能脱离近代中国的历史语境而独立存在,更不能脱离近代工业的转型与发展而独立存在。近代工业设计在近代中国社会环境里的特殊“生存”方式决定了其既是中国传统造物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是直接影响中国工业设计前进方向的宝贵财富。它是反映中国近代设计历史的一面镜子,值得我们用心深入、仔细研究。
【我国近代工业设计论文】相关文章:
3.近代管理的论文
6.高校工业设计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77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