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浅析中职学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八个方面时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新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按该模式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好、就业质量高,基本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新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推行此模式,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制度和条件作为保障。

  (一)打通培养渠道,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

  中职学校应把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纳人教学工作并且常抓不懈,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合理。

  1.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锻炼

  学校应根据总体计划安排,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和挂职锻炼,深人实训基地,以解决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青年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名师带动,培养双师型教师

  在校内选定学历水平、智能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较优秀的教师,通过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根据青年教师的专长和具体特点,制订提高计划,明确指导教师和被培训教师的责任,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

  3.制定激励机制,正确引导教师自觉提高

  为使中职教育步人良隆循环的发展轨道,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制订一套适合高职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上,引人竞争机制,实现量化和科学化管理,体现政策的导向性和激励性。

  4.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做到“引聘结合”

  要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优化教师队伍素质,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

  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胜任两门课以上的教学,能顺利完成教学文件的建设和教学设计,出色完成实践教学;能对所承担的课程进行教学开发,具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艺设计能力,能解决生产中的一般问题。教师在教学、教研、专业实践等方面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师的自身努力下,其专业能力从“会、熟”到“精、绝”,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教师。“会”是指基本掌握相关技能,会实际操作;“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能熟练操作;“精”,能精通所教专业课相应的职业技能,顺利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绝”,拥有一项以上专业技能的“绝活”。

二、对专业教学安排和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的根据

  “立足社会,面向市场”的思路,从职业岗位分析人手,按专业将学生素质要求分解为职业思想道德、基础知识与能力、职业知识与能力、拓展知识与能力等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教学模块。根据每一模块功能确定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达到规定要求。对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按照必须、够用的要求,增强针对性、实用性、技艺性和适当的超前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安排把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形成了认识实习、教学实践、仿真机实习、顶岗实习四阶段实践教学模式,对本专业学生从人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实践教学的开展作出了完整、详细、科学、合理的安排,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促进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

  (一)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的构建

  针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可以归纳出以下几项主要构建原则。

  首先,以问题为中心构建课程。以问题为中心是保证学生进行预期学习的最基本的手段。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并不是漫无目的,而是需要围绕预先设定的问题来进行。这些问题是工作中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相应的认知和技能获取的过程。

  其次,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作为课程构建的基础和条件。工作情景是工作任务和问题发生的基础性因素,是任务实施和问题发生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在设置工作情景的条件下构建工作任务和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工作任务可以安排和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而不需要完全再现所有工作情景。

  第三,根据整合性认知构建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性课程内容。之所以称之为整合性认知,是因为行为认知并不是按照由事物的一个局部然后顺之进人下一个相关局部的认知顺序来完成对事物的认知学习,而是先进行事物的整体把握,也就是进行整体性认知,然后进行认知细化。现实中这种认知并不是直观的线性展开,而是呈现层次(面)化地展开,即在总体认知把握的基础上由外侧递进到内部。如学习开车,当告诉学员如何进行汽车点火操作时,他们不是想到发动机的工作机理,而是对当即见到的其他控件功能和作用产生疑问。在总体把握外部控件的功能后,这一认知流方向才能继续深人,例如会思考为什么这些控件会产生相应的功能等。

  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面向工作体系,反映了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又体现了学习者在工作过程中认知思维倾向和学习特征,其实质就是将现实工作内容经过教学加工变为可实施的`课程教学内容。

  (二)基于工作过程确定课程内容框架

  由于德国最先针对本国的职教问题明确提出了以工作为导向、以实践为特征的职教课程概念,所以下面以德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确定为参照,具体分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框架性划分。目前德国在双元制课程开发中将学习域(或称学习领域)作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组织的一个课程单位来构建开发课程。学习域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行动过程来构建,完全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值得我们在课程开发中学习和借鉴,利用学习域来确定课程教学的结构性内容。

  (三)在教学情景中进行具体课程内容的构建

  在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性课程的开发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教学情景的课程内容构建。第一个方面是通过工作岗位的分析来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教学内容等。基于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构建都有着一个相应的工作分析表,通常工作分析的内容包括工作任务的名称、工作实施的情景和条件、工作者的条件要求、工作的具体操作和目标要求几个方面。在课程中,需要根据这些工作任务的分析来进行实践场景的设置和任务安排。 第二个方面是根据各种能力要求来设置和构建具体课程教学活动。也就是说,通过安排教学情景下的具体课程活动来实现工作岗位上所要求的能力,例如在实践任务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任务实施计划,正体现了对学生的某种能力要求。

  (四)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性课程的实施

  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的实施一般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体进行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强调多人分工合作和自主制订实施计划,注意运用项目管理策略和项目质量监控办法,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获取知识和相关技能(素质)。课程实施的具体实践性活动可以通过有着明确时间和课时的计划表进行具体安排。这样的计划安排类似于课程表,主要是将实践活动进行时间进度上的安排。这样的计划安排主要包括时间安排、实践的具体内容和操作、实施的方法和策略、课时总量。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7775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