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创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创新不是那些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去创造。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切创造发明的源头。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就会应运而生。例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老师上课时有趣地说,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传家宝———烧不坏的手帕。然后,用酒精溶液浸泡手帕取出并点燃,燃烧后手帕完好无损。同学们很好奇手帕为什么烧不坏?从而兴趣浓厚地自主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化学创造史实和广阔的化学创造情境。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其丰富的内涵,找准其与创新教育的最佳切入口和结合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新意识。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例如,在上序言课激趣时介绍我国古代制火药、造纸、烧瓷器等化学工艺的发明;学习常见的盐碳酸钠,联系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为当代中国人赢得荣誉;介绍制作宇宙飞船、宇航服等需要现代化学新材料、新工艺、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明白化学创造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创新教育的知识点,根据不同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注重开放性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上习题课是化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通过习题课教学可以达到综合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习题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不仅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深入和广泛的学习,更是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对开放性习题的教学,可促使学生多思、多疑,可启迪学生的智慧,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用什么方法鉴别HCl溶液和Na2SO4溶液?先让学生思考利用酸(H+)的通性可能的鉴别方法有哪些?①利用指示剂石蕊鉴别;②用较活泼的金属锌鉴别;③用难溶金属氧化物CuO鉴别;④用难溶性碱Cu(OH)2鉴别;⑤用盐Na2CO3鉴别。再根据SO42-和Cl-的特性思考还有哪些鉴别方法?①用AgNO3溶液鉴别;②用B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鉴别。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改进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灵活、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十分的作用。例如:在学习CO2的实验室制法时,先让学生回忆O2的实验室制法。从对制取这两种气体的药品、原理、装置、收集、检验等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整理出实验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根据这些思路和方法进行CO2实验室制法的探索:为什么实验室制法选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呢?为什么不用碳酸钠?能否用碳酸钙粉末?为什么不用稀硫酸?能否用浓盐酸?然后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设计和做有关对比实验,引导学生从反应速度是否有利于收集、操作,能否持续反应,得到的气体是否纯净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得出实验室制CO2较理想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再要求学生根据制取CO2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等特点,分组设计制取CO2的发生装置,尽可能设计与教材不完全相同的方案。设计完成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有创新意向的实验方案,要进行表扬和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创造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以实验为基础开展教学,把实验作为培养兴趣、启迪思维的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教学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形成创新意识。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为己任,寓创新意识于化学教学中,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更有效地发挥出来。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771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