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依托企业,产学结合,办好“校中厂”“厂中校”就是推进高职教育迈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在发展中创新了育人模式,实施“订单式”培养、“产学结合”等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论文关键词:产学结合;定单式培养;创新
近年来高职教育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之间发展速度和建设水平的差异也越来越大。面对新的形势,必须形成新的策略,因此校企合作,校中厂、厂中校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推进地方政府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我们地区有一些重点建筑企业,它们是学校办学的宝贵资源。作为一所职业院校,我们紧紧依托企业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队伍建设工作,坚持走产学相结合之路,不断创新育人模式,走校企合作的道路,采用定单式培养模式,先后为河南安阳建工集团、湖北长安建筑公司、湖北精诚钢结构公司等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按照企业的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定时安排到企业实习,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加大政策支持与投入环境建设
国家十二五规划已将高职院校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时制定了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鼓励政策,建立顶岗实习工伤保险制度,优化发展环境;支持骨干高职院校开展高职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试点,探索“知识+技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职业倾向测试等多样化选拔录取机制;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就是整个高职教育要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就业作为最主要的办学方向。持之以恒,办出自己的特色专业,办出自己的办学水平。找准学校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和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学校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二、校企资源共享,提高实训基地建设质量
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需要有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高质量的实训基地,需要高投入,但这在目前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创新方法。我们在实践中,通过调动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引入企业资源,实行校企资源共享等方法,解决实训基地建设中的困难,提高实训基地建设质量,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一)引入企业资源,办“校中厂”在校内建立校企共用的实训基地。黄冈开发区内的许多企业生产设备先进,生产技术代表了行业的先进水平,我们引入了湖北飞翔模具厂的企业资源,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既节约了学校的办学资金,又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也为企业节约了人力资源培训成本。企业的技术人员则把成熟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学生,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拓展学生能力培养的空间。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保障,我们一般选择生产规模较大、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如:湖北长安建筑工程公司实训基地、湖北方正房地产有限公司实训基地、湖北华益工程咨询公司实训基地、湖北欣迪尔机床制造有限公司等20多个实训基地。学院在企业内建设了教学实训基地,为毕业班的学生提供上专业课和毕业综合实训的场所。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要求。
(三)相关学校资源企业化,不断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学校的图书资料向区域内所有企业开放,实行信息资源的区域共享;积极为企业培训各类员工,学院与黄冈市建委和黄冈市劳动局合作为黄冈市各企业培训员工和高级管理人员。学校在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服务企业的能力,激发了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三、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深化产学合作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多种产学合作育人模式有: (一)“厂中校”的“工学交替”模式
探索建立、“厂中校”职业教育模式,我院与福建冠捷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实施了“学工交替”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第三学期在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学习技术文件、现场管理、经理班长素质要求和品质管理等课程,由企业实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知识等全面教育。第六学期再到企业进行毕业实践。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厂中校”中学习提高综合能力,模式中的人才培养计划以企业为主制定,充分体现了企业(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企业真正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体现了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等到了很大提高。
(二)“2+1”订单培养模式
“2+1”模式是学院与湖北长安建筑工程公司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共同组织实施的产学合作育人模式。教学内容按企业要求设置,教学环节按企业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实施,并按企业要求对学生实施职业素质、企业管理规范的教育。学生一、二年级在学校学习,第三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学校负责学生的专业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企业负责岗位技术要求、技术规范等培训和学生实习成绩考核工作。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发给1000元~15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毕业生达到企业录用要求的由湖北长安建筑工程公司录用。
四、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实现互利共赢
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与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深化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我们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一)由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商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安排各阶段教学任务,校企深度合作,完成所有教学任务。
(二)学生在企业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负责学生的技术指导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学生的毕业综合实训由学校老师和企业老师共同组织落实;学生在企业顶岗学习工作期间的成绩,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按有关规定实施。
(三)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上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实训》、《工程建设监理》等课程全部由公司派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讲授。
五、形成特色,加强社会服务能力
加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职院校特色的体现。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进而树立高职教育的良好信誉,促使其持续、健康地发展。
【试析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6.校企合作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771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