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周一贯老先生说过:“课堂是一个‘场’,课堂这个‘场’不仅具有生活的‘场’的概念和物理学‘场’的意义,更具有群体生命活动十分活跃的‘场’的特色。主体、客体、媒体在这里和谐互动,冲力、引力、张力在这里会聚碰撞。从这个角度理解,课堂应该是一个最具活力的“学习场”。正如《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应努力把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的质疑、解惑、学习、发展才是硬道理,唯此,方能让“每一朵花都开放。每一只鸟都歌唱。”教师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的第一教学意识,应当是“学生意识”。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心理世界出发,为学生的学习成长需要而掂量轻重、抉择取舍,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有所取而有所不取,切切实实地还“学”于生。那么如何实现还“学”于生?
一、“化教为学”的智性应变
老师讲得太多,一直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之痛。那种着眼于课文故事情节的讲问或微言大义式的人文轰炸,其可能产生的教学价值确实令人怀疑的。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学习是世界上无法由别人代替完成的事,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实践,尽管教师的教也很重要,但毕竟只是外因,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是内因。外因是条件,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教,只有心心相印地带动起学生求知的渴望和践行,才可以说是实现了完整的教学。那么“化教为学”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是智慧的应然策略。
一位优秀教师在初读《丑小鸭》第一课时是这样做到寓教于学的。
师:你听到过或看到过《丑小鸭》的故事吗?(生多数有看到或听到过,师板书课题)
师:你是怎么听到或看到过这个故事的?
生:我是妈妈讲给我听的。
生:我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讲过了。
生:我在一本画册上看过这个故事。
……
师:好,我们虽然听到和看到过这个故事,但今天不一样,我们要自己来读懂这个故事,好吗?(打开书本)先读,小朋友同桌互助来把这个故事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读一遍。知道为什么合作吗?
生:不认识的字,不好读的句子可以请人帮助。
生:还可以两人一起读,读错了互相纠正。
师:对了,大家还要一边读一边用笔把不会读得字、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读生字要把音节拼读正确,好吗?
(生同桌互助读课文,时间较长,师巡回指导。)
师:读完了,谁能说说这个故事讲了“丑小鸭”怎么样了?(结合教“鸭”字)
生:丑小鸭变成了漂亮的天鹅。(结合教“鹅”字)
师:真棒,你说得既简单又明白。难道丑小鸭一下子就变成了天鹅?
生:不是,丑小鸭遇到了许多困难。
生:谁都对丑小鸭不好,它很孤独。
生:它还遇到了猎狗的追赶。
……
师:说得真好,总得来说,它是在许多地方战胜了许多困难,才变成漂亮的天鹅的。这个过程很重要。我们能自己把这个过程用横线画出来,并注上是第几小节吗?
课件出示: ( ( )—— ( )—— ( )——
( )—— ( )
【生自己再读课文,完成填空:“鸭妈妈的家”(1、2小节);“树林”(3);“湖边”(4);“农夫家”(5);“湖面上”(6)。然后师组织交流,以地点划清课文层次,并分层次指明初读课文,师相机纠正点拨指导,达到读通课文的要求。】
这一课生动地体现了教师不搞逐段讲问,而是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自行分清层次,自己把课文读通,从而为第二教时自主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的“教”已内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从而达到“化教为学”。
二、“因学设教”的战略追求
“教”的存在是因为“学”的需要,只有当学生对教学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求的情况下,“教”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行为,形成有效的教学互动。所以,“因学设教”应当是教学的本色本真。教师课前的备课预设虽然也要求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但课堂毕竟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预设不仅是在课前,也必然会在课中。这种教师智慧应对现场即兴设计,往往会更多地体现出因学设教的特色,使“教”更好地为“学”服务。显然,这样的“教”,才是最有效的教。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他的《教海漫记》中提到一件趣事。一次去常州上课,于老师执教的是《燕子》,他在徐州上过这篇课文,效果不错,可料不到在常州上课却遇到问题,当老师问到:“小朋友,为什么说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时,不知为什么,小朋友都不举手,也不摇头,个个露出迷惘的神色。这时,于老师凭他的丰富经验已经明白,常州小朋友头脑里压根就没有“赶集”这个概念!换个什么呢?课在这里阻滞,台下的老师为于老师捏把汗。只见于老师赶忙改变教路:“小朋友到过农贸市场吗?人们到农贸市场去买东西就叫‘赶集’。人们赶集时同时去的吗?”学生说:“不是的,是陆陆续续去的。”“那么,春天的草、花是同时长出来,同时开放的吗?”学生们说:“不是的,也是有先后的。”“农贸市场人多不多?热闹不热闹?”学生们说:“多,热闹。”“那么,春天来了,草和花怎么样?”学生们说:“草陆陆续续长出来,花儿盛开了,很多很多,也很热闹。”
这里突破口的攻克,关键就在于于老师的教路改变适合学生的学路了,大家的话语才如潮水一般奔腾而出,课堂才涌动着生命活力。当然,这还只是教师对一个概念“赶集”的调整,但因小见大,我们足以感受到在课堂上教师调整教路,以顺应学路展开是多么重要。
三、“顺学而导”的自然生成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54455.htm